一、 2019年11月经济数据初现企稳信号 进入12月,新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普遍有所改善。PPI见底回升,汽车销售收窄降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消费、投资、就业等数据也都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加之12月15日中美贸易谈判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资本市场情绪明显改善,企业的景气预期也有望继续修复。 但其实11月30日制造业PMI超预期上升至50.2%是更早的经济企稳信号。虽然国家统计局解释说这与圣诞节海外订单增加有关,且“受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我们强调这一超预期背后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是政策因素: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很明确,一是GDP和人均收入翻番目标,二是就业压力,三是对冲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发酵。11月货币政策明确更关注逆周期调节而非结构性通胀,出现了边际放松;财政政策仍然保持扩张,只是受制于资金缺口压力因而扩张力度有所收敛,目前仍在等待2020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 其次是全球因素:9月以来全球多个经济体的Markit制造业PMI都出现了企稳回升,特别是美国、法国、中国都是在50以上加速的。同时9月以来国际油价、铜价,国内的螺纹钢价格等也都出现了企稳回升。 但在政策层面,从2018Q4开始逆周期调节至今,逆周期调节力度始终保持着此次中央经济会议所提出的“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力度温和但方向坚定。 二、 货币政策的“温和但坚定” 力度温和的表现是,从M2和社融的增速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了“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图1),这不但有助于“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也意味着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也将趋于缓和。 方向坚定的表现是,面对结构性涨价导致CPI达到4.5%的不利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仍坚定地实施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措施,即在11月下调1年期MLF、7天逆回购利率。而以往CPI突破3的情况往往会激发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图2)。 三、 财政政策的“温和但坚定” 12月18日发布的1-11月财政收支数据继续显示7月以来财政政策的积极性持续收敛。无论是财政支出降速,还是收入增速企稳回升,其实都反映的是资金缺口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也是远超此前三年的。 首先看公共财政账户:目前为止支出增速仍然明显超过收入增速,表明政策取向积极。但收入端7月之后开始企稳回升;支出端5月之后持续降速,反映积极程度开始收敛。 其次来看政府性基金账户,目前为止支出规模为公共财政支出的36.8%,且格局与公共财政账户类似,支出增速明显超过收入增速,表明取向积极。但支出增速年内高开低走,收入增速6月转正并持续回升,同样反映出积极程度的收敛。 合并计算公共财政账户和政府性基金账户,可发现2019年以来财政政策扩张程度远超之前三年。一方面收入增速远低于之前三年,反映出减税降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的收缩;另一方面支出增速在上半年也高于之前三年,反映出积极的政策取向。但由于资金缺口的压力,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逐渐下降。 目前已有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非税收入、通过消费税前置稳定地方政府税源、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等。但在房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总体要求之下,预计202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仍然会是“方向坚定但力度温和”。 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的要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以下5方面精神对判断2020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 1、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 2、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风险攻坚战方面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相比去年的“坚持结构性去杠杆”要求有所优化但仍然保持审慎。 3、宏观调控总目标是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工具上要求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重点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注重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4、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5、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注重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总体来看仍然要求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温和、方向坚定”,因此我们判断2020年政策托底目标是使得GDP的降幅少于2019年的降幅0.4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全年目标6.0%左右,最低5.9%以上。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