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昨日指数止跌回稳,但房地产调控政策尚未出尽,地产板块短期很难止跌;农行IPO及银行板块的再融资将对大盘施压;加息预期虽暂时缓解,但并未消除。近期市场仍有向下的压力,投资者宜谨慎为主,做多风险较大。 在我们看来,股市暴跌只是市场对政策风险的集中、过度的反应,并不意味着行情中期趋势将发生逆转。由于行情的上轨继续受到政策的压制,难以向上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愿意将之前的大跌视为行情下轨空间打开的迹象。需要提示的是,目前仅就周一的暴跌而言,暂不宜就此得出中期趋势“逆转”的判断,但需要在本周密切关注行情的最新发展。 首先,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退出的博弈是决定未来行情方向的主要矛盾。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基本面运行在“健康”的状态,“二次探底”已基本不可能,在经济基本面的强劲支撑下,行情的下轨下移的空间有限。而且最新公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表明,以信贷投放数量为代表的货币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央行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会从总量控制转向结构控制。同时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谨慎定调表明,短期内中央在宏观政策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仍将延续1-3月的基调。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我们认为行情出现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虽然由于楼市调控利空效应仍在,加之市场对政策风险的集中、过度反应,使得短期内行情出现快速下探,但恐慌过后,地产股大幅下跌的风险释放后,投资者或将重新审视、评估A股的内在价值。 资金面上,本周A股市场有6只新股发行。不过,新股拟募集规模较上一周减少52.83%,仅有18.54亿元。和新股发行的稳中有降相似,本周两市限售股解禁规模也和上周大致相同,没有明显增加。近期银行陆续增发或配股融资,表明其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很可能存在隐患,加之金融企业会计较为复杂,目前的高盈利和低估值有一定欺骗性,建议出于银行板块市盈率低而看多沪深300指数的投资者谨慎对待,这对未来价格走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未来走势,我们有以一下几点猜想,供投资者参考: 猜想一:楼市资金是否会转战股市做空 据报导,近日深圳、上海、北京及杭州分别有炒家开始大手出货,抛售原因并非因为炒家知悉中央政府出重招压抑房市,而是认为现在房价已到达今年高点,现应换换投资品种。楼市投资收益下降,股市财富效应减少,不排除炒楼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投资。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力度加强,将导致炒楼者加速套现,导致楼市下跌速度加快,进而加剧A股市场波动的幅度。如果市场对政府政策调控房价的决心和力度的预期进一步上调,恐慌情绪蔓延,不排除以私募、大户、游资为代表的股指期货参与者及新进的炒楼者,利用市场的恐慌情绪,集中做空期指赚钱,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 猜想二:期现是否会形成弱势共振 股指期货成交相对活跃,财富效应将吸引部分资金从股票现货市场转至期货市场,从而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这种交易转移现象带来的资金分流,将对主板的资金面产生一定影响。是否会形成先在现货市场抛现货,资金套现后迅速进入期货市场做空股指,出现现货跌接着期货跌的共振效应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从长远来看,股指期货由于提供做空机制,股指期货将拉低中国A股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平均市盈率会降低。 猜想三:基金等机构暂时无法主导市场,是否会导致市场加速见底 由于证监会3月15日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指期货指引(征求意见稿)》相对严格,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没法迅速参与股指期货。根据之前发布的《指引》,在所有基金品种里,只有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可参与股指期货,而货币型基金及债券型基金则被禁止。此外,《指引》还规定,除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或批准的特殊基金品种外,基金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10%;基金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卖出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持有的股票总市值的20%。由于期货是杠杆交易,这意味着,基金的实际资金参与量将更低。根据中金所公布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其最低保证金比例为15%,基金实际所需交付保证金比例可能在18%左右。那么,基金可动用参与股指期货的资金比例大约为10%×18%(做多)和20%×18%(做空),即1.8%和3.6%。 根据Wind统计,目前国内股票型、混合型与保本型基金资产净值合计约2.34万亿元;而截至2009年年底,国内基金持有的股票总市值约1.92万亿元。假如所有这些基金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其动用的资金总量也不过1036亿元,公募基金难成股指期货主力。由于规定过于严格,基金公司的操作空间会相当小,因此参与热情不会太高。加上基金公司对股指期货新生事物也不够了解,导致基金更难成为股指期货的主力部队。基金没法参与股指期货市场做空,无法通过做空股指期货规避市场风险,将大大削弱基金在二级市场抛现货打压指数的动力,只要基金停止出货,市场有望快速止跌。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