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2月6日消息,据普氏能源全球资讯(S&P Global Platts)分析,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导致建筑及制造业活动停止,中国2月成品钢消费量将较去年同期减少多达4,300万吨。这相当于减少高达3,800万吨的生铁消费量。 即使病毒的传播在2月停止加速,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工作也不太可能在2月24日之前大规模恢复。在这种情况下,成品钢消费量本月可能下滑3,100-4,300万吨,相当于2,800-3,800万吨生铁。生铁需求的减少幅度相当于去年2月份6,008万吨产量的47%-64%。 **中国钢铁消费**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外出打工人员将于2月10日重返工作岗位,但可能还要再接受14天的隔离检疫,以防止工厂和建筑工地爆发疫情。这将使得实际返工时间不早于2月24日。一些打工者也可能不愿回到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城市。 中国市场消息人士表示,防护口罩也出现了短缺,制造和建筑公司不太可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口罩,因此他们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运营。 中国工信部近期给出的数据显示,国内口罩最大日产能为2,000余万只,春节期间日产能为800万只,春节开工后日产能已经恢复至1,000万只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仅中国的建筑业就有5,000多万雇员。口罩至少每天都要更换。 一位建筑行业分析师表示,企业在恢复施工前,需要填写“非常复杂的文件”,并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而这些程序将比通常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 一些建筑公司已经将复工时间推迟到3月1日。山西省会太原已经下令,建筑工地要到3月2日才能重新开工。 考虑到春节后复工通常缓慢,今年所有的额外因素预计将使得完全恢复生产要推迟到4月初。 因此,钢铁需求料将在第一季度遭受重创,2月份的钢铁消费损失的前景可能较为保守。 **钢厂需要减产** 由于2月份钢铁需求将受到沉重打击,2月和3月钢铁市场供应过剩将不可避免,除非钢厂减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报告,在1月17日中国钢铁市场库存自12月末激增35%,至1,238万吨。市场消息人士称,需求低迷将会令本月末的库存水平超过去年的峰值2,232万吨(同样是在2月份)。 鉴于此,一些中国钢厂一直在提前进行检修工作,这通常是减产的一个指标。 据普氏能源预估,已宣布高炉检修工作的炼钢厂2月份的生铁总产量损失约为220万吨。 许多独立电弧炉炼钢厂已将重启时间从1月末推迟到2月9日之后,大多数自12月底或1月初以来已因春节假期停工。 若这些电弧炉炼钢厂大部分从2月20日起重启,2月份电炉炼钢厂的粗钢总产量损失将在大约150万吨,低于1月份的240万吨损失量。 尽管这些损失微不足道,但更多的综合性钢厂已开始考虑放缓钢铁生产,由于原材料短缺且终端用户需求推迟,电弧炉炼钢企业可能不得不在2月9日之后继续闲置设备。电弧炉企业的成本要高于综合性钢厂,在钢价大跌时,他们通常会最先退出。 市场消息人士称,许多综合性钢厂在春节假期(1月24日-30日)结束前仅持有7-15天的原材料库存。即使在2月10日之后,由于道路运输的限制和原材料供应商业务重启的推迟,原材料的采购可能仍然具有挑战性。这将迫使钢企削减产量。 一家钢企消息人士称,其公司将会从2月中开始削减钢产量,因为仓库“太满,无法存放更多成品钢产品。”他预计,如果未来几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需求没有明显恢复,其它钢铁企业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 一些市场观察家表示,鉴于钢铁终端用户需求的推迟,钢厂要么需要更大幅度的减产以支撑钢厂,要么因供应过剩而被迫减产。 **一线生机?** 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5%。第一季度GDP可能非常低,并有可能危及这一目标,因此中国政府预期将宣布更多刺激措施,以抵消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中国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极其严重,服务业占到2019年GDP的54%。但要在第二季度支撑该行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冠状病毒正式结束之前,人们将尽量避免外出。非典的爆发始于2002年底,于2003年7月结束。 因此,政府刺激更可能是通过放宽货币和财政政策,目标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部门可能在今年余下时间获得支撑,这两个部门占到全国总钢铁消费量的55%左右。 冠状病毒的爆发将刺激一些家用电器的需求,如消毒柜和空气净化器。由于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不愿使用公共交通,低端乘用车的销售也可能从首次购车者那里得到提振。 中国乘用车协会预估,受疫情影响,1-2月份的汽车销量将下降25%-30%,但该协会表示,3-12月份的销量将同比增长。 钢铁市场消息人士称,很难预测2020年中国钢铁市场的趋势,因为形势仍在变化,不过所有人都同意今年将会出现比2009年更大的波动。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