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洲蝗灾 近期,FAO(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预警,起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东非国家的沙漠蝗灾正在蔓延,或对非洲粮食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蝗虫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蝗灾是危害农牧业生产安全的世界性重大生物灾害。 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FAO表示,对于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而言,正在经历2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入侵;对于肯尼亚而言,则在近70年内从未面临如此大规模的蝗灾威胁。受灾区域快速蔓延,非洲之角、红海两侧和西南亚是三个重点区域,西南亚国家中,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也受到威胁。 从FAO 蝗虫月刊报道中,可以看出1月份沙漠飞蝗的爆发区域、程度超过12月。干旱是造成此次蝗灾的重要原因,FAO预计新繁育的蝗虫将于2月孵化,4月初将形成新的蝗群,此时正值新的播种季节,将对农作物产量带来更严重的结果。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国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FAO对蝗虫预警监测分为四个等级:冷静(Clam)、警惕(Caution)、威胁(Threat)、危险(Danger),颜色区别分别为绿、黄、橙、红。若预警后不能得到控制,则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灾害,共分为三类灾害等级,爆发(OUTBREAK)、高潮(UPSURGE)、瘟疫(PLAGUE)。 2 历史蝗灾疫情及对全球粮食影响 当前,灾情较为严重的几个区域大多仍处于威胁(Threat)预警阶段,而受灾较为严重的索马里已经入高潮(UPSURGE)灾害阶段。从FAO统计历史蝗灾来看,二十世纪共发生6次沙漠蝗灾,达到瘟疫(PLAGUE)等级灾情的包括1912-1919、1926-1934、1940-1948、1949-1963、1967-1969、1986-1989,其中最长一次持续13年,受灾面积约2900万平方公里,可以延伸到58个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仅有2003-2005年达到瘟疫(PLAGUE)等级灾情。最近的高潮(UPSURGE)等级灾情发生的年份仅有1992-1994、1996-1998、2003年。因此,对比2003-2005年非洲地区及全球粮食作物产量、价格对今年会更有比较意义。 我们查阅了FAO历史资料发现,2003-2005非洲蝗虫主要在西部和中北部,而灾情扩散至红海沿岸后,入侵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范围较小。而此次蝗虫灾情主要发生在非洲东部、红海沿岸及南亚地区,与2003-2005的受灾区有所不同。 受自然条件、耕作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非洲大陆三大主粮作物产量占比全球较低,对全球总产量影响较小,属于净进口国。其中玉米产量约占7%,撒哈拉以南区域占比全球6.5%,而且非洲谷物单产极低,对全球谷物市场供需影响非常有限。 将全球历史产量、库存消费比同CBOT玉米、小麦、稻谷价格走势相比较来看,2003-05年,全球整体三大主粮产量稳定趋增,没有大范围的天气减产,受消费驱动,年度库存消费比呈小幅下滑,CBOT谷物价格窄幅波动。进一步来看,撒哈拉以南区域在2004/05年份确实受到蝗虫灾情影响,产量和单产分别下降-9.7%、6.9%,但对全球供需及价格影响偏小。 除了谷物,非洲棉花、白糖产量占比全球也非常小,虽然在2004/05年非洲地区的棉花白糖的单产、产量也有所下滑,或与蝗灾有一定影响,但其产量占比全球仅6-7%,对全球供需影响也非常小,ICE软商品当年也是窄幅震荡走势。 农产品的大行情往往是由供给端驱动的,且大都是全球范围的干旱引发,如2008/09、2010/11、2012/13年的谷物市场。反观其他灾害天气诸如虫灾、洪水等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有限,很难对全球产量带来极端影响,例如2019年中国的草地贪夜蛾、黑龙江玉米中后期的多雨涝灾、美国玉米主产区播种季的涝灾等,最终都被证伪。而这次的非洲沙漠蝗虫,区域小、比重小、影响有限,能讲的故事还是太小。 3 中国蝗虫防治现状 早在2014年,农业部就出台了《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规划目标到2020年,农区蝗虫达标防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牧区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蝗灾监控信息系统。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其中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常年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草原蝗虫常年发生1.8亿亩次左右,总体发生平稳。经过70年治理,已初步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 此次非洲蝗灾对全球谷物市场影响有限,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低,价格波动更多由国内自身供需逻辑主导,因此非洲沙漠飞蝗对国内的间接传导影响非常小。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