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受隔夜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大涨5%的刺激,国内股指早盘大幅高开,随后小幅冲高,午后回落。海外股市在经历了2008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周后,本周开局较好,主要原因是全球央行有望在本月集体降息,其中澳洲联储在3月3日率先降息25个基点至0.5%。考虑到海外疫情仍在蔓延,预计海外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 海外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尤其是日本、韩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家疫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上周海外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如果疫情在海外继续蔓延,将会对全球经济活动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从逻辑来看,首先,全球进出口贸易受到抑制。如果疫情严重,各国之间的贸易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对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是重要打击。其次,新兴制造产业的产业链受影响较大。目前半导体相关产业主要在韩国、日本、中国等东亚地区,此次疫情对相关产业打击较大。此外,考虑中国一直是世界的加工厂,此次国内疫情可能导致相关产业受到较大损失。最后,对疫情国自身,如果要控制疫情,或推出类似中国这样的停工、停产、隔离等措施,这对疫情国自身经济也有较大的损失。总之,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于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是重要打击。 从政策上看,预计全球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应对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高盛三天内两次调整对美联储决策的预期,上周五该行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17—18日的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但现在他们预计美联储本月将下调关键利率50个基点,并提出与其他央行协同行动的可能性。 从历史上的美股大跌看危机 上周疫情在海外迅速蔓延,全球资本市场陷入了悲观情绪。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2.36%,通常在恐慌中表现较好的黄金也下跌3.73%,资产价格集体大幅下跌使得市场担忧情绪升温。 以道琼斯工业指数为例,上周的跌幅是二战后的周度第四大跌幅,仅次于1987年10月的股灾时期、2001年9月的科技股泡沫破裂时期和2008年10月的次贷危机时期。那么美股大跌是否意味着危机来袭,我们通过回顾近50年来的美股历次大跌的背景,试图找出美股大跌和危机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阶段上看,美股快速下行多发生在整个危机或者下跌期间的中后期。例如1987年的股灾,当周市场就开始反弹;再如次贷危机期间,当周跌幅最大的时期已经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后,而大跌的5个月后,美股从底部逐步爬起;又如科技股泡沫破灭,大跌也是发生在后半程。换句话说,先有“危机”,再有“大跌”。 第二,“股灾”基本都有加息的背景或者预期,市场流动性往往是造成大跌的推手。 第三,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衰退期多导致熊市,尤其是从过热到衰退期进阶的,叠加政策的收紧,市场往往会出现大幅下跌和恐慌。 第四,如果美国经济处于复苏或者在走向过热的阶段,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他经济体的危机很难传导到美国,也很难使其经济和股市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上周的美股大跌是否会伴随着危机的产生呢? 首先,现阶段美联储已经处于降息周期,并已经持续接近一年。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3月降息50个基点至1.00%—1.25%的概率为100%。如果这一降息措施实施,将对美股构成较大支撑。 其次,从美国当前的经济周期角度来看,目前美国很难说处于过热或者衰退期,持续的复苏依然在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和消费均没有明显衰退的信号,2019年以来的GDP也在2.0%上方平稳运行。 最后,从阶段上看,此次下跌是临时性突发的事件导致的,而非处于持续下跌后的加速期,多是由市场情绪引发,一旦疫情缓解,或者政策信号明显,市场或逐步走出单边下跌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本轮美股大跌,导致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并不大。 密切关注未来风险点 不过,我们也应该随时警惕市场和疫情发生的变化,这是未来的风险点,可能会导致此次美股的调整幅度进一步加深。疫情方面,需要关注疫情在海外国家的蔓延情况以及海外疫情蔓延是否会造成国内疫情二度扩散;经济指标上,需要关注经济衰退概率以及美债收益率倒挂这两个信号。若这两个领先指标已经亮起了红灯,这种悲观预期可能会随着疫情发酵进一步加强,成为美股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风险点。此外,由于美国今年是大选年,大选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美股的波动加大。 综上来看,受疫情蔓延影响,近期海外股市出现剧烈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国内股指。通过对美股历次大跌行情进行分析,预计短期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并不大。并且伴随着全球央行宽松窗口的打开,有助于缓解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 国内方面,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流动性宽松和盈利修复,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对股指中长期带来正面影响。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