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位于印度孟买的马尔瓦尼(Malvani)贫民窟出现了一例新冠病毒死亡案例,患者为一名63岁的男子。 4 月 1 日,印度最大的贫民窟塔拉维,报告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是一名 56 岁的男子,由于病情加重在当天夜里转院时去世。该男子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并没有海外旅行史。目前他的家庭成员已被隔离,他所居住的整栋建筑被封锁,里面大约有 90 家商店和 300 家住户。 这两大贫民窟都位于孟买(印度最大城市)当然,孟买的贫民窟远不止这两个 早在3月24日,莫迪发表公开讲话,将在未来21天内要求居民居家隔离,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莫迪说,"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应对这21天,那么我们的国家、你们的家庭将倒退21年"。 看起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当天印度官宣的确诊病例只有536人,这对佛系治国的印度政府而言,实在不值一提。要知道,在印度一场大型集会发生的踩踏事故,或者一场宗教冲突械斗死亡的人数,基本都是500起步。 不要觉得印度确诊人数少就是没有问题,真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检测而已。3月的时候印度就从德国进口了100万个检测试剂盒,但到现在才检测了多少样本呢?1.8万个,平均每天全国1300个,首都新德里每天100个…照这速度,100万个检测盒够印度用到2023年,不得不感慨印度政府真会过日子。 有限的投入意味着医疗设施的缺乏。体现在疫情诊断上,便是截止4月1日时,印度全国仅有51个政府认可的测试中心,完成的测试还不到五万例,检测率实在太低了——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确诊数字低的原因,所谓不查就是没有。医护人员的装备也很差,在大城市加尔各答就有医生穿上塑料雨衣当作防护设备检查患者,德里的医生有些则是戴上了摩托车头盔,堪称当代瘟疫面具。 面对这种情况,西方有声音认为,印度的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不足,并不能像中国或意大利那样收治数量巨大的病人,一如它无力应对肺结核的流行一般。这里的流行病背景知识是,30年前印度和中国的肺结核病例数量相差无几,但今天,中国已经将肺结核发病率降低到每10万中出现60例,而同期印度发病率高达27%,在世界范围也是最高的数字之一。 再考虑到印度13.7亿的总人口数,和惊人的450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印度医疗系统崩溃的画面似乎并不遥远。 好了,说完了疫情,我们再聊聊印度疫情的发展会对商品的投资有何影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贸易结构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印度资源丰富,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 据2017年印度商业信息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统计,从国别/地区看, 印度最主要的三个出口贸易伙伴为美国、阿联酋和中国香港。印度前三位的进口贸易伙伴为中国、阿联酋和美国。 2018年合计进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561.3亿美元,占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6.1%。此外,塑料、橡胶、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等也为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HS类),在其进口中所占比重均超过3%。在上述产品中,德国、沙特阿拉伯、美国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2019年1-6月,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前三位分别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进口额为162.1亿美元,下降15.8%,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1%。化工产品进口额为68.7亿美元,增长6.3%,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20.4%。贱金属及制品进口额为27.1亿美元,增长10.5%,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8.0%。 比较“印度自全球进口产品”与“印度自中国进口产品”,两者存在较大差异。 一、在矿产品上,我国是石油等矿产资源供不应求,故印度进口的矿产品并不主要来自中国。 二、在机电产品上,中国是机电产品进出口大国,且相对于印度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此,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较多。 三、在贵金属及制品上,中国也是黄金等贵金属消费大国,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贵金属。 从贸易结构看,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贵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印度一度是铁矿石出口第三大国。 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 看完了以上的数据,我们要明白,在做投资时,尤其是商品投资,还是要密切关注印度、包括非洲和中东的疫情数据,因为这是全世界防疫的弱点,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