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黑色系期货

我国钢材需求处于刚性增长阶段原料仍是瓶颈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4-27 14:35:58 来源:钢之家汇集整理

近年来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近期国家再次提出加强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求在2011年底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一亿吨的政策目标。淘汰落后产能能否有效解决产能过剩,为市场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在4月23-25日,钢之家网站举办的第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暨钢铁产品产需研讨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就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与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钢铁企业经营向好但市场风险加大

李新创首先在会上介绍了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几个特点:一是全球钢铁市场复苏,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二是中国钢铁需求增加、钢铁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原燃料和运输价格上涨,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增加。今年三大矿山要求价格涨幅90-100%以上,且寻求或按季度的更短期供货合同。这将加大钢厂原料供应的波动风险。除了铁矿石价格上涨外,来自电力、运输等方面的价格自去年年底以来也在提高,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全年提高。四是国内落后产能过多,淘汰落后压力大。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淘汰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2010年-2011年,淘汰落后任务十分艰巨。五是钢材价格快速增长、钢铁企业经营向好,但市场风险加大。2008年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为4%-5%;2009年下滑到2.9%,今年1、2月份仅为3%左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作《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需求展望》报告

2009年我国钢铁工业受益于国家四万亿投资政策,需求明显好转,全行也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李新创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存在七大问题仍未明显改观,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源控制力弱,保障体系严重滞后;第二,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秩序不规范;第三,产业布局不合理,行业发展困难;第四,落后产能过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能阶段过剩;第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高附加值品种国产化率低;第六,钢材市场体系不成熟,造成市场无序竞争激烈;第七,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延伸深加工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

我国钢材需求还处于刚性增长阶段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全年粗钢产量达到5.68亿吨,李新创预计,2010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将比2009年增加约5000万吨,钢材需求量达到5.7亿吨水平;粗钢生产量约为6.25亿吨,同比增长约10%。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增加,我国钢材出口量将回升到3500万吨水平,钢坯和钢材净出口折粗钢量将增加到2000-2500万吨。

从长远看,李新创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潜力很大,城镇化浪潮正在积极推进,社会需求巨大,居民消费结构也面临升级,居民储蓄率高,资金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钢材需求还处于刚性增长阶段,但增幅将明显下降。

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思考

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李新创一连提出七个“为何”进行反思——为何在不断打压下,我国钢产量还从1亿吨发展到6亿吨?为何落后淘汰困难?为何民营钢铁能快速发展? 为何联合重组进展缓慢?为何我国进口铁矿价格过高?为何我国钢材出口困难?为何我国还大量进口钢材?李新创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对市场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以及钢铁工业粗放发展所致。

李新创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产能是为未来市场需求做准备的,不能用过去的需求与现有的产能简单加减,要动态加以分析。

对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原料供应瓶颈问题,李新创认为应加快国外资源开发与海运体系建设,保障长期稳定供应。

近期国家再次提出加强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求在2011年底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的政策目标。李新创认为,对落后装备工艺、工序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的钢铁产能要坚决淘汰,严格控制钢铁冶炼能力增加.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李新创在会上也介绍了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即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内需导向;推进联合重组;坚持合理布局;抑制产能盲目发展;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全球化战略。

责任编辑:姚晓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