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发改委日前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即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相当于为新基建“定编”。其中,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如果说5G、物联网、工业互联等更加指向应用层面,那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就更加偏向基础科技领域。”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出,新基建是具有系统化的基本建设工程,相互配合、互为支撑。 循序渐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其实一直在进步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对新基建概念的表述中,将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是对先前政策方针的进一步延续。也是对前期科研基础设施的确认。 事实上,国务院在2013年就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强调了科研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发展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基石。另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到今年年底,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55个左右。其中优先级较高的9个项目,在2018年、2019年已相继立项和动工。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乔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已布局建设的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此次提出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通过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创新基地等各种形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科技向产业转化的水平,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解决技术走不出实验室的痛点。”乔维表示,目前已经建成的、比较成功的创新基础设施,如张江高科产业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已成为国家创新集聚地,很好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创新基础设施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很难估算,整体处于前期投入期”。 潜力可期 “这些创新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涉及众多领域,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些以中长期科教、科研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设施,将会带动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带动相对少一些,但也会有间接带动作用。”王元表示,创新基础设施对于航天航空、军事科技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目标就是服务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包括数字技术创新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促进新基建所包含的数字技术及产业发展,包括5G、AIoT、工业互联网等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新兴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乔维表示,从短期看,首先受益的是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 “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就是加大科研投入,参考海外相关经验,对科研投入比例比较高的产业和上市公司均会带来正面影响。”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企业将首先受益,最为典型的便是5G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迎来重要投资机会。 空间广阔 “目前来看,创新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资金应该还是来自政府投入和国有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回报期相对较慢,但未来相关部门应该会鼓励和支持各方资本参与。”马继华表示,针对重大项目,可以通过定向融资、发行基金等进行资本支持。如果能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这些重大项目建设中来,除了能够缓解资金压力,也可以带来参与感,从而得到巨大的社会动能和支持力。 潘向东认为,资本市场主要是支持5G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成长性板块的快速发展,这些板块前期受疫情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调,目前处于低估值状态,未来将会迎来长期配置机会。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对创新基础设施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一方面是科创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扩大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再融资新规的出台,放宽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条件。 “资本市场对数字新基建所包含的几个领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乔维表示,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具备硬科技属性的5G、AIoT、生物医药企业,将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在一些细分领域,预计会出现创新型赛道。从产业数字化角度看,尤其是在产业互联网和高端制造方面形成壁垒的企业,将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