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序 金融是市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产管理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管理规模已达百万亿级;同时,它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部位之一,正站在转型发展的交叉路口。一方面,《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子公司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相继出台,系统性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通过治理规范,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风险防范不断加强。那些试图规避宏观调控、着眼监管套利、拉长链条、抬高成本甚至自我循环的扭曲发展方式已经丧失了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正处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期的资产管理行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准确抓住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用好新制度办法实施过渡期的“时间窗口”,更好发挥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积极作用,在提高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过程中拓宽自身业务发展空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第一个是回归本源。这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在我国改革开放 40多年的历程中,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凡是那些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就会发展得快,并且能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凡是违背了实体经济需求的创新发展就难以持续,最后可能还造成重大风险。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以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为定位和根本目标。在业务发展战略的方向选择上,主动将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等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把资金流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格外警惕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野蛮增长”,重点满足提高经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基础金融服务公平的要求,形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二是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过去,银行把理财业务作为拓宽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财“存款化”。虽然短期看,银行可以扩大负债规模,也看似增加了居民收益,但实际上埋下了风险隐患,承担了很重的“隐性刚兑”压力,并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造成这种局面, 一方面与机构业务宣传推介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模糊处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事前风险责任界定不清有关。规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需要清晰界定专业资产管理人的职责边界,明确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性质 定位,不能将资产管理行业与自营业务、理财业务与信贷业务混为一谈。 第二个是守住底线。在完善制度和推动落实过程中,重点是把住三条底线:一是坚决守好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服务可持续的基本前提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影子银行现象,存在多层嵌套、设置资金池等违规操作方式。这些问题近年来经过专项整治,情况已有明显好转,却仍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随着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资产管理行业要始终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格外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传染。二是严格坚守合规底线。依法合规展业是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完善制度框架对资产管理行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资管新规和相关配套制度,是在总结行业经验教训、合理借鉴国际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从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有效性等方面,为源头治理定了法度,为行业发展立了规矩。三是切实恪守服务客户底线。资产管理的任务是接受委托者委托,拿到投资者的资产,实质上是投资者资产的集合管理。一方面,需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在产品销售、投资标的选择、风险承担、收益分配等方面遵循委托代理的基本规律,充分揭示风险,防止因销售误导等行为引发纠纷。同时,也要科学统筹金融机构创造价值与让客户更好享受金融发展红利等多 目标之间的关系,防止金融机构利用业务谈判优势地位,获取不正当收益。 第三个是转型升级。资产管理人对于受托的资产进行投资管理,主要是利用专业优势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选择,以及开展投资后的后续管理,是对资产管理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预见,未来资产管理市场上,产品形态和运作模式会更加健康,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将体现得更为充分。转型创新将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一方面,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视角看,理财净值化转型正在积极推进,理财子公司筹建步伐也在逐渐加快,以子公司形式开展理财业务将会是商业银行新的选择。过渡期内,需要按资管新规妥善处理好存量产品的压降与转型接续,推动理财业务平稳过渡,与传统信贷业务逐步分离,防止断崖式下降甚至对实体经济正常生产经营造成明显扰动。另一方面,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也是各类市场参与者提升自身投研能力,提高风控水平,丰富产品体系的机遇期。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和规模效应,不断寻找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发展的“蓝海”,促进良性竞争。尤其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动管理能力。在负债端,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在资产端,积极对接实体企业融资需求,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金融支持。 中国财富管理50 人论坛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在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论坛做了大量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深入探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模式。欣闻此次将成果结集付梓,衷心希望能为广大关注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读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进一步增强行业发展的信心、推动行业健康稳健前行,凝聚更广泛的智慧力量。 2020年3月27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