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股最近两个月步入中期调整,个股普遍经历20%-30%的调整,甚至少数公司有更大幅度的下跌,从盘面上也可以明显看到有资金撤离的迹象。 猪股的这一轮中期调整原因比较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两点: 一是连续三个月最大接近30%、全国均价最大下跌区间超过10元绝对金额的猪价惨跌,直接影响到市场及投资者的预期。 二是全市场大多数机构和投资者强化了在A股市场二十几年来“闻周期见顶色变”的猪价周期见顶魔咒,大部分都按照传统周期股的规律进行了相关的操作。 对于上述第一个原因,其实到这一段已已成为历史, 这是因为: 一是猪价这一轮下跌真正落在29元以内的时间总共也只有10个自然日,并且即便是全国最低均价26.25元对于低成本的牧原、天康等公司来讲都仍然是有丰厚盈利能力的(其中天康生猪板块完全成本仅为13-14元左右,在上市公司中保持着当前的最低水平),所以看起来大跌但价格其实并不低的猪价(历史上多轮猪周期价格的顶点也最多只有20-22元/公斤)就算在这一轮的相对低价区也是很短暂时的一段时间; 二是到6月2月开始全国均价又重上30元以上区间,本周四开始更是重新站上32元的价格,并且预计大概率在3-4个月内全国均价都再也难以再跌进30元以内;再之后的几个月全国均价估计也难以跌到25元以内。 三是上一轮猪价的过度下跌是新冠冲击下大面积解封时间尚短,需求来不及有效恢复,叠加新冠期间被动压栏导致大量牛猪积压,再叠加长达3个月的下跌导致养殖户的心理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下的恐慌性抛售打出来的最低价(当时最低价短期1-2天曾跌到20元/公斤的黑龙江,本周也已站上30元/公斤,可见这种恐慌性下跌不可谓不疯狂),这一点与中国大A股市场的恐慌性杀跌杀出大底部并无二样。 四是最近一个月全国复工复产复学复餐复宴形势比较好,需求端出现的明显的复苏,从全国各地朋友及个人身边的情况下,消费主力的餐饮与前几个月相比已大幅复苏,街上带口罩的人少了,大部分饭店在关停了几个月之后纷纷于近期重新开门营业,并且生意也比前期少量恢复营业时的情况好太多,全国各地商业综合体也重现人流,消费端明显恢复,这种情况与近期猪肉的快速上涨并站上32元/公斤的价格具有关键作用(这个期间全国的生猪出栏数量相对前期的价格下跌期实际上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的,屠宰量也反映了这一点))。 综合以上情况,中期的未来几个月内,前述第一个情况将不复存在。 注:以上数据由群友JAMES K精心收集提供,在此表示感谢,使用如有不妥,望请告之。 二是关于周期见顶的魔咒。 万物皆周期,人生就是一场康波,这也指的是周期。周期律是这个世界的本原,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有周期性,但周期有长短之分,周期有强弱之分。 强周期的行业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宗商品、汽车、房地产、工程机械、生猪。。。等等,而日常消费、刚需行业、医疗、食品等等则属于弱周期的行业。 通常讲的强周期,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如原料药行情,主要是价格周期,表现为价格大起大落,并带来业绩利润的大起大落,这是一种类型。 另一种是如工程机械,主要是数量周期,这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导致 需求周期性大幅波动,带来工程机械的生产和售数量出现过山车的一样的波动,从而带来行业的强周期,同步带来业绩的大起大落。 以上两种周期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机会和风险,所以有经验的投资者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或周期运行规律,总结出:周期见顶时业绩最好,这个时候PE最低,预期反转,所以要低PE卖出;周期见底时业绩最差,这个时候PE最高,但景气有望反转,这个时候要高PE买入。这就是投资界通常讲的所谓的周期魔咒和周期蜜饯。 但不少的周期行业也会在其生命周期中出现成长期,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成长与周期的叠加期,也是最有爆发性的阶段,比如2005-2007年的钢铁和有色,2017年左右的内房。。等等。 具体到猪周期,从历史上的猪周期看,主要体现为第一种类型的价格周期,而生猪出栏量方面虽然会有小幅的波动,但也仅仅表现为周期性的减少和增加,并没有出现行业内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并且由于历史猪周期中量的变化不大,而各类生猪生产主体的育种体系基本保存完好,更重要的各类生猪生产主体的生产成本也大体差异不大,所以恢复起来时间比较短,速度比较快,很少有主体有显著优势,所以这类猪周期在高位停留的时间也短,是一种典型的以价格见顶基本同步数量见顶的传统猪周期。 本轮猪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别是“此猪周期非彼猪周期”, 一是出现了杀伤力巨大的FW,导致各类生产主体去年以来的生产成本差异巨大。 二是导致了全国生猪产能的腰斩式剧减, 三是对母群形成了毁灭式的打击,彻底打乱并摧毁了行业的育种体系 正是以上三个特点导致了本轮猪周期的特异性。 一是出现了恢复时间超长的超级猪周期,20元以上的超高猪价将至少维持长达20-24个月左右,远超历史上任何一次猪周期(历史上的猪周期中,18元以上的猪价一般能维持三五个月就非常不错了) 二是价格周期与数量周期错位高达一年以上,甚至延续2年左右。 三是出现完全成本有显剧优势并带来高扩张潜力的一批超级市场竞争主体(规模企业) 四是中国生猪行业几千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市场集中度快速、大幅提升,头部公司市场份额快速、大幅提升的历史性机遇。 基于此,虽然大概率的情况下本轮猪周期的价格见顶已于2019年4季度出现,价格上的周期性仍然相当明显,但是,以往猪周期价格见顶之后价格就会快速下行的历史经历仅仅只是在今年前五个月由于新冠冲击需求的特殊情况下预演了一个假象,事实上虽然价格高点已在去年10年出现,但30元以上的超高价格期(历史上的猪周期中最高点的短期价格顶点也就是22-22元左右,并且维持的时间非常短)、20元以上的高价期将呈现出一个奔走型的群山式形态,超高价格维持期至少还有6-8个月,高价期至少还有8-12个月(全程则长达20-24个月及以上),这是历史上以往所有的猪周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里还仅仅只是讲的价格周期的维持和形态以及与以往的不同。 现在再来讲本轮猪周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成长性。所谓的超级猪周期,包括FW冲击下猪存栏、出栏、产能的三个方面的巨幅减少,也包括猪价远超历史周期高位(20-22元/公斤)的价格”珠峰式“隆起现象,更是指本轮FW下的猪周期必然带来的集中度大幅提升下的市场主要生产主体的显著成长性。 不幸的是,一直到2020年5月,从各上市公司的月报看,仍然没有几家公司从数据上能体现出部分投资者预期中的成长性(还没有从数据上呈现出来),除了基数低的新希望,表现最好的牧原也仅仅只是5月单月的出栏初步出现的高成长的端倪,各方面猪专家们预期的成长仍然停留在预期和测算中,1-5月的个人关注的几家主要猪公司的出栏情况见下表: 既然出栏代表的成长还在路上或投资者的预期中,但价格大概率已过了周期高点,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机构和投资者自然容易对猪股按周期股来对待并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前述所言,本轮猪周期并非简单的历史上的传统型猪周期,叠加了FW的巨大冲击,叠加超长的产能恢复时段,叠加了二十几个月的高原型平台期高猪价期,叠加了行业龙头规模企业预期(但暂时还没有从数据看到事实)中出栏高增长、集中度大幅提升、份额大额提升的历史性机遇,因此,猪价周期已在去年10月见顶大概率下是事实,但成长显然还在路上,还在未来,具体以高猪价、中高猪价下的高出栏增加带来利润在猪价高原平台的大幅增长,以及中高猪价下的利润基本稳定甚至有所增长,这将是这一轮猪周期与历史上任何一次猪同期不一样的地方。 尽管如此,如果具体到上市公司,则可能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未来出栏能高增长,同时成本也比较低,具有全行业成本比较竞争优势的公司,这类型的公司将具有比较显著的用高成长压制猪价周期见顶影响的能力,周期与成长较量后呈现的结果以成长属性为主。 二是未来出栏能高增长,但目前成本比较高的公司,由于成本比较上的劣势,出栏的成长将与降成本的速度和效率赛跑,究竟谁能跑过谁?需要多少时间完成降成本的历程?这些将是关键,也是其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地方,其结果决定是周期性更强还是成长性更强? 三是未来出栏高增长没有着落,则无论成本高还是低,这类公司都将是典型的传统型猪周期公司,与成长无关,与历史上的猪周期将基本表现一致。 同时,以上三种类型的公司都以比较成功的FW防控为基础,因为FW导致的高死淘除了大幅增加死淘成本这一部分外,更为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母猪自由、仔猪自由的能否实现,并直接导致是否需要大量外购母猪及仔猪,从而形成高成本的第 二个支柱。所以,FW自由决定母猪自由和仔猪自由,最大程度地决定完全成本的高低。 综上所述, 未来3-6个月的中期内,将是上市猪企周期见顶预期和成长兑现预期比拚的关键时候,这种比拚还将进一步延续到2021年甚至2022年,只是如果延续到后面两个年度,猪价的变数也更多,需要投资者动态关注并适时修正策略。 如果只有讲未来3-6个月左右的年内或最多延续到明年春节前的1-2月,则高原型平台期高猪价的确定性相当高,相当大一部分上市猪企的出栏成长也将在接下来的6-7月进一步得到验证,并具有中期的可持续性,唯需要权衡的是个体公司的具体情况,比如高成本公司的降成本进度能否如期兑现?南方企业在去年雨季FW高发的历史阴影能否消除并使今年的FW得到有效防控?还有就是公司成长或周期属性下当下的估值是否适配? 当然,除了以上基本面外,也还有新冠疫情会否二次爆发?进口业务受最新北京进口生鲜出现疑似新冠感染后会受到多少的影响?预期中复工复产复学复宴能否如期恢复得差不多?等等相关。 最后,也还与市场大多数投资者当前高度一致性的周期见顶恐惧在部分个体呈现成长压倒周期见顶事实呈现后的策略变化有关。 总之,今年和去年的猪股行情都比较波折,未来估计仍然还是不会风平浪静,但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如果能重点把握行业周期与成长较量的核心逻辑,预计将有利于未来中期甚至中长期更顺利投资猪股,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相地比较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