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传言再起,在监管着力打造航母级券商的背景下,此事迅速成为业界讨论焦点。 6月27日,《财新周刊》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28日晚间,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此回应称,“证监会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有龙头券商高管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族产业或者品牌都是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保护出来的。有竞争才会进步,如果银行获取券商牌照,会强迫券商思考、改变,促进券商的整合和成长。从资本市场发展角度来看,不见得是坏事,“市场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保护出来的。” 券商高管热议传闻 近年来,金融行业能否实行混业监管一直是行业热门话题。早在2015年3月,时任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无明确时间表。 近几年来,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传言屡屡出现。而对于券商行业来说,虽然一方面大家普遍认为混业经营牵涉面复杂,监管定会谨慎研究;但另一方面,时移世易,金融开放大踏步推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资狼”、“互联网狼”、“银行狼”……各种“狼”应接不暇,券商早已不再“躺着数钱”过日子,在市场的大潮中,大家深知竞合才能做大。 去年11月份,监管层表态要打造航母级券商,而133家内资券商的体量才等于一个高盛,要快速产生能与国际投行抗衡的航母,内生发展谈何容易? 而近日银行获取券商牌照的传闻再度袭来,券商中国记者在这一日的采访中,明显感受到券商人士不再“谈之色变”,更多谈及的是如何寻找自身突破之路。 “这个传闻已经有好几年了,相信不是空穴来风。”多位券商高管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那么,银行如果获取券商牌照,将会对券商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券商应该抓住哪些机遇,并弥补哪些短板?即便能实现混业经营,我国距离打造航母券商还有多远?券商中国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券商高管及研究人士。 观点一:加速证券业兼并重组,利好头部券商 “银行狼”来了,其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点、客户资源都非券商所能抗衡,必然利空券商吗?前述头部券商高管向记者表示,在人才资源、薪酬激励、专业能力等方面,银行系短时间无法和国内头部券商相比。 资深券商研究人士、券商中国专栏作家程大爷向记者表示,如果银行获取券商牌照,对券商行业尤其是头部券商形成利好: 第一是会加速券商行业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兼并重组。过去是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未来有望出现行业内与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券商航母出现的速度会明显加快。 第二是银行业里先是头部银行获得牌照,以后可能是一些非头部的银行通过收购中小券商来建立证券业务团队。这对中小券商来说,也不是坏事。 第三,如果头部银行可以获得券商牌照,则意味着头部券商也有可能获得银行牌照。混业经营格局破题,券商中也有望出现更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改变现在券商头部不强,市值偏小的现状。 九州证券合规总监陈美兴表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航母级券商,必需混业经营,银行资本参与证券行业才能做大做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券商发展会遭遇更多困境。“头部券商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中小券商有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二者可以共存。但是,那些没有特色的、依靠政策红利生存的券商,未来展业中将会越来越消耗掉政策红利。” 观点二:客户资源是银行优势,银行背景券商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银行获得券商牌照虽然会对券商行业带来一些利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本身的客户资源、资本体量对券商形成碾压式的优势。 银河证券副总裁罗黎明表示,若银行获取券商牌照,对证券行业影响较大,在财富管理转型方面,无论从客户资源、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程大爷对记者表示,首先,银行的机构客户和个人高净值客户远多于券商,对券商的投行、资管与财富管理都构成冲击;第二,银行的业务体系本来就很全面,未来如果可以持有券商牌照,对构筑银行的金融服务与财富管理的全业务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三,银行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更加强大。 行业排名靠前的一家中部券商副总裁向记者表示,大型商业银行参与进来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两个方向会有大的影响:一个是经纪业务财富管理;另一个是投行业务,应该都会创造不一样的格局。 “未来,有银行资源背景的券商肯定会得到更好发展,主要就是它庞大的客户基础,还有廉价的负债来源。在公司业务上,有贷款支持,完全可以做到投贷联动,这都是现阶段券商做不到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有银行背景或者银行能够参与的券商,未来业务会有很大的发展。”上述中部券商副总裁认为。 观点三:资本市场改革是提升券商实力的根本途径 去年底以来,当业内人士探讨国内券商和顶级投行差距时,首先提及的是资本规模以及杠杆率。昨日,有券商高管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国内证券行业和国际投行的根本差距不是资本金,但和银行相比的首要差距是资本金,所以即便银行能获得券商牌照,也不意味着航母级券商就能呼之欲出,也并不必然会对券商行业造成致命冲击。 净资产排名前20的一家券商副总裁认为,券商行业并不会因为银行的进入就会在短期内带来大的改变。“银行客户已经被券商开发了多年,预计未来零售客户增量可能并不可观;在服务机构客户上,银行相较券商也存在短板,比如在IPO保荐、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银行和券商的差距不是一丁半点。”“如果有钱就能做好投行的话,在美国市场上也就轮不上高盛了。”该副总裁表示。 该副总裁认为,虽然券商行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银行在服务资本市场方面和券商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即便给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效果就和外资进入中国一样,最终还是要依靠国内券商自身能力的内生发展。当然,通过完成大的并购来实现外延式发展是可行的,银行若想另起炉灶新设券商,并不容易。 有行业排名前列的券商财富管理负责人表示, 国内外券商的根本差距在于制度,证券行业欠缺的不是钱,而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注册制、场外市场、买方投顾业务、国际业务等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券商行业有望和国际投行匹敌。 观点四:券商获得银行牌照也可期待 在银行有望获取券商牌照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若要实现混业经营,券商业应该获取银行牌照。程大爷表示,头部券商也有可能获得银行牌照,混业经营格局破题,券商中也有望出现更大的金融控股集团。 程大爷表示,相对银行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头部券商资产质量更高,包袱更轻,也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此外,假如头部券商也获得银行牌照,券商现有的客户保证金就不需要银行的第三方存管了,券商就可拥有天量的存款客户与客户保证金,这对银行极为不利。 “一般认为银行体量巨大,券商体量小,券商牌照对银行而言只是多了一只碗,银行牌照对券商来说是多了一口锅。”程大爷表示。 分业监管下银行系券商发展受限,未来诸多细则有待完善 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业务全方位分叉,由央行统一监管。但后来由于出现多种金融乱象,1993年至1995年,监管逐渐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1996年至今,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保险代理、境外信托和证券等业务。 据一位中型券商人士研究,目前国内属于银行控股的券商主要为国开证券(国家开发银行持股80%)、中银证券(中国银行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持股33.42%)、交银国际、工银国际、建银国际证券、农银国际证券、中德证券、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瑞银证券、瑞信方正证券等。 其中,国开证券、中德证券、交银国际、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瑞银证券、瑞信方正证券等7家是由银行直接控股;中银证券、工银国际、建银国际、农银国际证券等由银行间接控股。 这些券商中,大多银行系券商不能在内地展业,目前能在内地展业的内资银行系券商有国开证券和中银证券。国开证券是由国家开发银行直接控股的证券公司,是开发银行在收购原航空证券全部股权基础上增资更名而来,成立于2003年12月29日,2010年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中银证券成立于2002年,于2020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这两家券商的2018年净资本规模排名三十名之后,净利润排名行业20名左右。 有熟知银行系券商发展的金融人士表示,目前,银行控股证券公司的模式实质上是在分业经营的格局下,金融业初步探索和有限制地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不能直接进行资本和资源的输送,因此发展受到抑制。 该人士提醒,银行控股证券公司可能会出现风险传递,如果要重新实现混业监管,需要构建风险隔离机制。“银行控股证券公司,可能使资本市场的震荡更容易传播,特别是由于银行的负债主要来自客户存款,流动性较强,银行投放到证券市场的资金很有可能会出现短期行为,不仅使得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大,同时也会对证券公司风险防控产生影响。现在银保监会对银行实行并表监管,也就是只要纳入报表的就要进行监管,而券商又归证监会管。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制度必须明确。”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