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铜市废铜知多少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0-07-01 09:03:29 来源:首创期货 作者:张小凯

1


废铜市场概述


1.1 废铜市场的重要性


废铜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根据ICSG的数据,2019年,再生精炼铜产量408.1万吨,占了全球精炼铜产量2392.9万吨的17.05%;WM口径数据显示19年废铜消费量(冶炼厂,精炼厂和直接使用)总计约926.8万吨,占到了全部铜消费量的31.83%。


2017年初,全球最大铜矿埃斯康迪达(Escondida)的工人罢工。此次罢工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矿山供应萎缩。而2018年市场没有发生重大罢工,劳动力供应中断几乎为零。但是,2017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351.8万吨和2018年的2380.8万吨的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两年来废铜市场的反应不同。2017年,受铜供应偏紧预期影响,铜价不断走高,使得废铜使用量相应增加,全球废铜消费量957.0万吨。而2016年和2018年的废铜消费量分别为918.6万吨和918.9万吨。也就是说2017年废铜的使用量增加了40万吨左右。废铜使用量的增加弥补了矿山供应短缺,使精炼铜市场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废铜对铜市场平衡的重要性。从图 1中可以看出,废铜的供应在矿山供应短缺时会增加,矿山供应充足时会减少。



废铜之所以能够快速响应调补缺口,是因为铜矿开采资本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矿山产铜供给弹性非常差,相比之下,废铜则对铜价更敏感,更高的铜价会刺激废铜经销商加快去库存,废铜供给量增加。所以,研究废铜的供应情况对于了解整个铜市场的运行规律举足轻重。


1.2 废铜分类


一般而言,废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废铜,它是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不被认为是新的铜供应来源。冶炼厂的叫"本厂废铜"("home scrap")或"周转废铜"("runaround")。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叫做"工业废杂铜"、"现货废杂铜"("prompt")或新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它是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如从旧建筑物及运输系统抛弃或拆卸废杂铜,被认为是一种“新”的供应来源。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里,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图 2)。


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直接应用废杂铜的前提是严格的分类堆放及严格的分拣。直接应用废杂铜具有简化工艺、设备简单、回收率高、能耗少、成本低、污染轻等优点。直接应用废杂铜的多少,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铜的再生水平。



1.3 废铜在全球市场的流向


一些废铜不需要熔炼处理可直接作为电解铜替代品用于铜材生产,主要在废铜制杆和黄铜棒两个行业。废铜制杆行业所用废铜以光亮铜为主,平均用废品位可达98%以上,;黄铜棒行业废铜原料为废黄杂铜,平均品位在65%左右,且60%以上为进口废黄铜。部分废杂铜需作为铜精矿的替代品,需要经过熔炼处理成电解铜后供用户使用, 称为再生冶炼。所用废铜原料主要为进口1#废铜、2#废铜, 平均用废品位在94%以上。



从全球市场来说,约三分之一的废铜进入冶炼端,三分之二的废铜会被初级加工商直接使用。2019年回收的废铜中,64%被直接使用, 36%用于炼铜企业和精炼厂进一步加工(图 4)。



1.4 废铜在中国市场的流向


在中国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冶炼端还是加工端,废铜消费的比重都有明显的下滑。冶炼端,受进口废铜政策和环保监管趋严的影响,抑制了废铜消费。加工端,精废价差收窄,废铜经济效益减弱,另外也受到国内环保政策的影响,废铜使用占比也在下滑。在冶炼端,15%左右的电解铜产量是利用废铜原料产出;在加工端,铜加工材5-8%的产量,原料来自于废铜。



由于我国铜矿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3%左右,所以早年间,国内铜矿供给短缺,冶炼端用废铜代替铜矿进行加工冶炼,所以2013年之前,用于冶炼的废铜占比不断提高。然而,2013年,中国开始大力整治“洋垃圾”走私进口,环境保护政策日趋严格及废铜进口政策不断收紧,流入冶炼的废铜占比趋于减少,加工端用废占比抬升。整体而言,中国的废铜使用占比结构情况正在向全球的废铜使用占比靠近。



1.5 研究旧废铜的价值


新废铜是以产品的尾料和残料的形式产生的,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新铜废铜的数量没有跟上工业对铜的消费量的增长,导致新铜废铜产量在这段时间内下降了50%,新废铜的供给,主要体现了生产效率,难以反应铜供需和价格的变化。旧废铜往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它实际上可以作为传统铜矿的替代品来满足铜的需求。旧废铜的回收率及其市场供应量不仅受到铜的长期使用寿命的限制,还受废铜的回收率对市场价格的敏感性的限制。所以研究旧废铜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铜行业更有价值。


1.6 全球旧废铜的产出估计


旧废铜的来源领域和精铜的消费领域密切相关。旧废铜的产出与所安装/购买的含铜产品的数量及其生命周期有关。铜在电气设备和机械中的使用寿命平均为30-35年;在非电气机械行业中为15年;在住房方面为35-75年;在交通运输方面为10年;在其他领域大约为10年。平均预期寿命为15-20年。



我们用weibull分布估计一个行业的产品在不同使用年限下的报废率,根据报废率对不同行业精铜消费量进行加权,所有行业精铜消费量的加权和作为当年的废铜产出。Weibull分布的累计概率密度函数为:




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住房使用寿命有所不同。通常发达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在60年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快速发展的影响,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在35年左右。




通过过去N年间,不同行业年消费精炼铜数量与报废率加权求和,可以大致估算出废铜的年产出量。可以看出,随着全球精铜消费量的不断提高,废铜产出也在逐年增长。(图 18)



根据前15年的数据我们可以估算出各行业对于全球2020年废铜产出的贡献度。可以看出,由于各行业产品的报废率不同,报废周期短的一般消费品对于2020年全球废铜产出的贡献度高达61%。(图 19)



在中国,电力行业是电解铜的主要消费领域,各终端平均回收年限在15年左右。电力行业是废铜的主要来源,家电由于数量众多位居第二,建筑行业紧随其后,三者总占比将近80%(图 20)。



对比之下,我们发现在我们的估计值中建筑行业的贡献占比很小,这是因为我们仅仅采用了最近15年的数据做估算,而建筑的普通使用寿命在35-75年,15年的时间不足以让建筑行业对废铜产出做出太多贡献。


2


废铜的贸易


2.1 全球废铜的出口情况


根据ITC数据,全球废铜出口总量在2014年达到高峰996.4万吨,随后废铜出口量整体不断下滑,目前维持在历史低位(见图 21)。这基本上与中国进口市场收缩是同步的。2019年全球废铜总出口量532.9万吨,较2014年的峰值下滑了46.52%。可以说,全球废铜出口量在5年之间,几乎被腰斩。随着中国实施再生资源进口新政的实施,我们认为未来全球的废铜出口规模大概率再次重回正增长的行列。


目前,美国和欧洲仍然是废铜出口的主要来源。2019年,美国和欧洲的出口量占到了全球总出口量的60%,亚洲地区的废铜出口量占到了全球总出口量的30%(见图 22)。从趋势上看,18年以来,美、欧废铜出口占比是从64%下降到了60%。亚洲国家的废铜出口量占比从20%增加到了30%。这主要是因为受中国进口废铜的政策影响,低品位废铜流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进行进一步拆解加工,然后再出口到中国。



2.2 全球废铜的进口情况


从图 23中可以看出,2012以来,全球的废铜进口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废铜进口量大幅缩减。废铜进口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从图 24中也可以明显看出,马来西亚、中国外的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废铜进口占比在18年-19年大幅提升。



2.3 中国废铜进口情况


中国的铜储量仅仅占到世界铜储量的3%左右,但是精炼铜的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同时还是精炼铜的主要加工生产国。为了满足国内生产需要,中国注定要成为了废铜进口大国,2019年,中国废铜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26.21%(见图 25)。


从历史上看,在1990-2005年期间,西欧和美国是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占整个市场的40%-50%。后来,由于各冶炼厂、精炼厂和产品制造商的关闭以及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欧、美对废铜的消费占比显著下降。为了满足中国生产需求,中国废铜进口快速增长,2012年达到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峰值485.95万吨,废铜进口量占到了全球总进口量的60.2%。


自2013年中国“绿篱行动”大力整顿“洋垃圾”走势活动后,连续几年废铜进口量均有所下降。2017年,受罢工影响,精铜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废铜供应的增加,中国的废铜进口总量达到355.8万吨, 成为了自2012年以来唯一同比增加的年份(见图 26)。


对中国废铜进口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家进口政策的调整。尽管2018年底才禁止“废七”类铜进口,但对废铜进口的影响从2018年初就开始显现。政府在2018年大幅降低了进口低质废铜的许可配额,前十批批准额同比下滑84%至46.36万吨,与此同时,交易商不再被允许进口第七类废铜。2019年又将“废六”列为限制进口。这些举措,直接减少了中国的废铜进口总量。从图 26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废铜进口占比从2013年“绿篱行动”开始,就在不断缩减,但是2017年前,中国的废铜进口量仍占到了全球废铜进口总量的50%以上。自进口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废铜进口占比直接从17年的51.66%降低到了19年的26.21%。



综合看来,随着中国国内废铜产出集中爆发期的到来(图 27),加上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强,中国进口废铜的政策不断收紧,低质量废铜已经完全被禁止进口,可以明显看出,自2017年后,进口废铜的平均品位明显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废铜平均含铜品位高达89.1%,而2017年该数据仅仅为36.6%。(图 2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废铜进口实物量大幅缩减,但是因为提高了进口废铜的平均品位,所以,其进口的废铜含铜金属量,并未有太大变化。比如17-19年,中国进口废铜实物量分别为354.31、 243.05、149.00万吨,虽然18年和19年进口废铜实物量分别同比下降31.4%和 38.7%。但是18-19年进口废铜的品位分别提高到了51.6%、79.9%,最终可以看到,17-19年中国进口废铜金属量分别为129.8、125、119万吨。从金属价值来看,并没有太大变化。预计未来,随着废铜转再生资源进口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进口废铜金属量将完全受市场调节。



目前,从19年数据来看,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地区仍是中国废铜进口的主要来源(图 29)。但是,废铜禁令实施后,中国彻底取消了了自欧美地区低品位废铜的进口,增加了经过其他地区国家拆解后的高品位废铜的进口(图 30)。2019年,马来西亚成为了我国废铜进口(占24.84%)最多的国家(图 31)。



从最新政策看,2020年7月1日开始,废铜作为再生资源,符合标准的废铜可以自由进口,其他废铜将彻底禁止进口。这一政策将导致更多低品位废铜将在东南亚或中东地区进行拆解加工,然后以再生资源或者铜锭等非标铜的形式被进口到中国或其他国家。未来,世界废铜贸易格局将进一步改变。


3


中国的废铜进口政策梳理


前面在介绍废铜贸易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废铜进口政策对于废铜的贸易格局影响较大,下面对中国的废铜进口相关政策做一个梳理。



中国近年来不断收严废铜的进口政策。自2018年开始,中国已经大幅减少了废铜进口配额的许可,2018年12月31日,开始彻底禁止平均品位24%左右的“七类”废铜的进口。2019年7月1日起,平均含铜量75%的“六类”废铜由非限制类进口固体废物转为限制类进口固体废物,仅具有进口批文的加工废物利用企业和再生园区内的企业才能够进口。

2019年12月《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黄铜原料》标准公布,国家规定自2020年7月1日起,仅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废紫铜和废黄铜被视为再生资源,可以作为一般商品自由进口,其他类型的废铜则被禁止进口。从标准文件具体内容看,“再生铜原料”共分为五大类十一小类,“再生黄铜原料”共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其中再生铜铜含量规定在94%-99.9%之间,再生黄铜铜含量规定在56%-75%之间。标准除了对市场关注的铜含量做出具体规定外,还对原料表观特征、放射性污染物、夹杂物含量、水分含量、金属总量、金属(黄)铜量、金属回收率以及具体的检验方法做出了详细规定,再生(黄)铜标准整体水平较之前废铜进口检验标准有所提高。



从最新的标准来看未来废铜进口预期较为乐观。一方面,目前的进口废铜中90%以上可满足此标准,仅从品位规定来看,目前废铜进口结构中大部分废铜可以满足再生铜标准;另一方面, 再生铜资源进口将不再受到限制,理论上只要海外有充足的供给,那么企业便可以无限量进口以满足生产,废铜进口多少将完全是市场供需主导的行为,不会再发生政策因素导致的废铜紧缺问题。近两年,因中国进口废铜对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废铜产业由中国向东南亚、中东等地转移,低品位废铜基本上在海外完成向高品位废铜的转化。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