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预测,但可以推演 近期市场的躁动给了大家很多想像空间,很多人在后台问我,是不是牛市要来了?这疫情还没有结束,股市怎么就涨出牛市的感觉来了呢? 我历来不主张预测市场,因为未来只是一个概率,所谓预测是寻找大概率的方向。但人的心理,话一说出来自己就多信了三分,大概率就变成了绝对概率,预测变成了赌大小。如果再有一种不服输的气势,喜欢逆向加码博一把,就是把自己逼上华山一条道了。 预测不可取,“推演”是可行的,就是列出某一种行情出现的几个必备条件。 行情是走出来的,虽然不是上天注定,但某一些特定的条件组合下,下一步出现某个方向突破的概率就大大增加,这也是投资经验的作用。 近20年有过两次全面牛市,07年和15年,两轮牛市都有一个直接原因,资金面极其宽松,但这两年的原因有点不一样。07年是业绩牛,15年是政策牛,07年是真牛,15年是水牛。 本文就来分析一下,从现在开始,想要形成一波真牛和水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007年的牛市基础是什么? 一波牛市的直接动力肯定是资金面的充沛,所以可以用成交量突破新高为界,将一波牛市分为“氛围聚集期”和“行情主升期”。 2007年的大牛市最低点始于2005年年中的998点,正式确立是在一年后的2006年5月成交放出天量,期间的牛市氛围聚集期发生的最大的事是股权分置改革。 如果要说一件A股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那么非“股权分置改革”莫属。A股早期公司上市,大股东股份无法流通,“股权分置改革”让大股东通过无偿转让一部分股权的方式,向流通股东“购买流通权”,流通股东凭空获得一笔股份,无须除权,这是这一年间指数涨了50%的最大动力。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二级市场的股价与大股东利益产生了直接的关联,这是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但其直接影响也到此为止,之后的牛市根本原因还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大爆发。 2006年全部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21%,净利润增长26%,大大超过2005年的业绩,这才是指数上涨超过50%后,还能继续大涨的原因。这一波从1500点一直涨到2007年年初,接近3000点,是一波标准的业绩驱动行情。 3000点时,整体估值达到了40倍PE,大部分人都认为见顶了,但股市只是调整了两个月,继续发动新一轮猛攻,一口气涨到2017年5月份的4300点。 事后分析都认为这是这波大牛市的第一波泡沫,但真正的原因仍然是业绩增长,期间上市公司业绩一季比一季好,2007年上市公司营收增长25%,利润更是暴增43%,大幅超过营收增幅,也是A股历史上最高业绩增速。 放在今天,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之前很好的基础上,继续暴涨43%,它的股价涨两倍都不奇怪,更不用说是大盘。 再把视野放宽到整个国民经济,2007年中国的GDP增速达到14%,历史上仅次于1992年,事实上处于经济过热的阶段,工业原材料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但因为三驾马车中的出口的强劲增长,收入增速还是超过了成本的增速,导致市场处于极度乐观情绪之中,一口气涨到6124点。 从3000点到6000点,其PE水平也只是从40倍涨到了50倍,一方面是业绩基数在上升,另一方面是银行等低PE大盘股的补涨。 银行、航运、有色等等行业当时都处于业绩最高峰,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典型的周期行业。 6倍PB的工商银行,12倍PB的中国平安,100倍PE的中国船舶、90倍PE的苏宁易购,看似非常疯狂。但我们不能用“后视镜”观察历史,周期行业只是我们对已经实现了供需平衡的传统行业的称呼,在此之前,它们都是成长股。 当时的中国处于制造业大国的建设期和城市化的早期,金融、冶金、地产、汽车、家电卖场都是供需两旺,是标准的成长性行业。而当时谁也不会预见到一年后的金融危机,三年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当时这些处于爆发式增加的行业,给这个估值并不奇怪。 请记住:所有成长股都会变成周期股,总有一天,医药、电子、半导体这些高成长行业也会不再增长,变成周期行业,只能给10倍PE。 在我这样一个从1996年入市的股民的记忆中,2007年的大牛市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之下的牛市:它源于绝望中的希望,成长于股市恢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改革,爆发于上市公司的强劲增长,也在过热的经济环境中因过度乐观而估值过高,最后死于上市公司成本过高造成的利润下降的预期。 这是一波纯粹的牛市,一波脱离了以往低级趣味的牛市。这也是2008年年初调整到4000点后,前期逃顶的人又纷纷回来抄底的原因,当时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次贷危机还只是遥远的传说,去掉了泡沫的A股,有什么理由不去抄底呢? 那么,2015年的牛市有什么不同呢? 2015年的大水牛是如何出现的? 从指数上看,2015年的牛市最高点低于2007年,但实际上,体现全部A股涨跌幅的万得全A指数,2015年最高点接近2007年的1.5倍,这次牛市的规模一点也不亚于2007年。 但从宏观经济看,2015年的经济与2007年完全相反,GDP首度破7,当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1%,剔除金融和“两桶油”后更惨,增速为-15.78%,特别是2015年的三、四季度,环比降幅分别超过25%和19%,可以用“恶化”这两个字来形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供给侧改革”。 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大牛市是怎么发生的呢? 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了结构性分化。2015年度中小板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为11.3%和12.95%;创业板更高,分别为29%和25%。相比之下,上证50成份股整体盈利下滑1.4%。 这种业绩分化在2014年就出现了,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速为5.8%,中小板和创业板增速为17.86%和26.6%。 任何牛市都有其业绩基础,虽然主板的成交量是在2014年9月份突破新高开始牛市,但创业板从2012年年底就开始涨了,整个2013年,主板跌跌跌,创业板涨涨涨,是2017年的“反版”。 难道是中小企业活得比大企业更好吗?当然不可能,经济下降,中小企业只会更难受。 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的变化,BAT等一系列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名片”,给了传统经济很大的刺激。此时,移动互联网、4G和新经济的发展,政策面上鼓励“互联网+”和全民创业,影响了上市公司的风格偏好。 在这个背景下,就发生了中小板和创业板中传统企业纷纷自救,开始与新经济企业并购重组,加之当时监管对这种跨行业并购的宽容甚至鼓励,这些并购业务在业绩承诺期释放出的业绩,造成了2014年和2015年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业绩的整体上升。 当然,由此带来的恶果是从2017年开始的商誉爆雷,但这是后话,是转型的代价。在当时,这实实在在的业绩爆增正是2015年大牛市的“业绩基础”,所以这一轮大牛市是中小板、创业板的结构性行情,直到最后崩溃时,主板的很多大票,估值都是正常的。 简单地盘点了这两次大牛市后,其中可以得出的大牛市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呢? 大牛市的三个条件 我总结了三点: 1、监管的宽松 很多人把流动性宽松当成大牛市的原因,事实上,A股历史上流动性最泛滥的2009、2010年,也只是阶段性反弹,而非真正的牛市。 A股不缺钱,缺乏的是宽松的监管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这在前两轮牛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 所有的大牛股的故事,都是业绩的故事,区别在于,有一些是当下的业绩爆发,有一些是未来的业绩透支,有些业绩来自周期性行业的最后辉煌,有些业绩来自新经济的泡沫。 3、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觉得,这才是一轮大牛市最重要的条件。 如果2007年的大牛市反映了当时传统制造业的最后疯狂的话,那么2015年的大牛市是中国新经济的第一次预演。 我们来比较一下近十年前股市题材的变化: 2009~2010年的热点题材: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地王、CPI涨价概念、超级细菌、IPAD、三网融合、创投概念、世博会、股指期货…… 2014~2015年的暴炒题材:工业机器人、智能穿戴、VR/AR、智慧城市、智能安防、3D打印、智能手机供应链、移动支付、云计算、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一带一路、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北斗卫星…… 2019~2020年上涨的主要板块:5G、物联网、TWS耳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车、光伏、北斗卫星、消费电子、半导体、信创、医疗信息化…… 非常明显,2010年是 2007年的后世;2015年是2020年的前生,我们今天科技股的大部分题材,都在2015年出现了,唯一的区别:2014~2015年是纯粹的炒概念,垃圾股横飞,而现在,很多概念跑出了真正有业绩支持的科技白马和二线蓝筹。 从这个角度看,2015年的大牛市非常重要,它发挥股市资源配置的作用,将属于中国未来的新经济产业与A股提前产生了关联,它用高商誉的代价,为A股保存了一笔属于未来的优质资产——如果按照正常的A股上市流程,它很可能只会出现在纳斯达克和香港。 这三点是两次大牛市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何时迎来第三次大牛市? 新经济的结构牛? 这三个条件中,现阶段的流动性是不必怀疑的,可国家总会收回这些流动性,也是无须怀疑的,现在唯一的疑问是,在国家收回流动性的时间窗口之前,牛市的其他两个条件会不会发生。 先看上市公司业绩,很多人认为,当前受疫情严重影响的经济,不可能出现牛市。实际上,股市上涨并不取决于业绩的绝对数,而是当期业绩的相对景气度。 我们来推演一下,牛市出现的边际条件: 假如A股在中报之前能依靠低估值蓝筹涨到3500点(只是假设),再加上第二季上市公司业绩转暖大幅超预期(参照数据: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为6.4%和-24%),同时外围没有出现利空,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股指就有了继续向上到4000点的可能,如果经济继续回暖,三季报出现整体超预期增长,而国家又没有收回流动性前,就有可能转为一波大牛市。 所以接下来,大牛市真正重要的判断依据是中报业绩的恢复度和三季度业绩是否会超预期增长。 很多人认为,中国股市与经济无关,实际上,股市与经济的关系也符合“遛狗理论”,有时候跑在经济前面,有时候跑在经济后面。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条件,是否能有符合当前经济特征的主涨板块。 这两天低估值板块的上涨给人风格转换的感觉。事实上,在进入2015年大牛市之前,主板也有过一波逆袭,当时的蓝筹股实在是太便宜了,茅台才1000亿市值,招商银行才0.87倍的PB,但主板的这一波补涨蓝筹股不再便宜之后,大涨的接力棒再次交到了创业板手中,一口气完成了主升浪。 这一点前面已经推演过了,这两天异动的低估值板块不太可能带领市场实现牛熊转换。新经济永远是在泡沫中诞生的,未来如果有一波大牛市,业绩释放特征更类似于2007年般的猛烈,它的产业特征更类似于2015年的新经济。 有这三个条件并不一定会出现大牛市,还需要前后相继发生,一轮牛市的出现往往是多个因素的恰到好处的碰头,而且还必须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强行创造人工造牛。并且中间没有大的利空,一气呵成,所以近20年也只发生过两次大牛市。 还有,未来就算有大牛市,也是结构牛市,因为壳资源已经不值钱,垃圾股涨到一定程度后,被大股东减持的概率很高。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从不预测市场,我只会给出市场选择某个方向时所需要的边际条件,这样才能对未来所有的可能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