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焦炭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从3-4月份的五轮提降,再到5-6月份的六轮提涨,焦炭从行业亏损转变为大幅盈利。其原因既有需求的强劲拉动,又有供应端环保、去产能的扰动、另外焦煤成本也有坍塌式下移。 7月份以来,焦炭供需偏紧的情况边际缓解,现货也开始提降,那么当前焦炭市场的供需现状如何,后期又将如何演绎,在此我们予以详细分析: 一、基本面现状:短期供需缓解,中期仍可能偏紧 1、焦炭供给:产量提升空间较小,供给维持紧平衡 (1)焦炭-生铁产能变化有差异,短期生产能力不匹配 上半年,焦炭产量始终未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核心在于2019年以来的山东去产能落地,淘汰了1500万吨的在产产能,因疫情影响,山西、内蒙等其他区域产能投产进度偏慢,导致国内有1000万吨左右的产能减量。 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国内焦炭-生铁生产能力总体较为匹配。2019年以来,焦炭、钢铁产能进入集中置换期。今年二季度终端需求集中爆发,带动铁水产量大幅增产。同时上半年也有高炉投复产,因此生铁产能、产量同比均保持正增长;而焦炭在4-5月份又有山东去产能、“以煤定产”、山西环保限产的扰动,焦炭总产量甚至出现了减量,供应难以满足需求。根据mysteel的统计,目前焦炭在产产能5.4亿吨,生铁产能约11亿吨,考虑到焦炉-高炉开工率的差异,即出现了短期钢焦生产能力不匹配。 (2)焦炉产能利用率较高,产量提升空间较小 既然焦炭出现了供应的缺口,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供需错配持续的时间,后期有哪些因素可以扭转这种供给偏紧的局面。从提高供应的方式来看,中期主要依靠在产产能的增加;短期内靠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另外也可以增加进口量。 从产能变化来看,在产产能的增加有复产和新投产两种方式,目前行业利润较高,一些企业也积极复产,新产能也加快投产,从烘炉到出焦达产需要时间。根据mysteel的调研统计,7-8月份在产产能增量不大,产能的集中投放要在9月份以后。 产能利用率方面,近期山东、山西的环保限产,对产量的影响有减弱,徐州6月底执行600万吨产能的淘汰,但同时也淘汰部分高炉,实际影响相对中性。由于多数焦炉已处在满产状态,焦炉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为近两年来的最高点,产量再度提升的空间也较小,从这两周230家焦化厂也可以看出,日均产量一直在67万吨左右,环比增量较小。若排除环保限产的政策影响,产量更多是在处在高位,缓慢微增的状态。 (3)进口焦炭占比较小,不足以影响供需全局 焦炭进口方面,今年焦炭进口量同比去年大幅增加,1-5月份进口量53万吨,虽然6-7月份进口量继续增加,但相比于每年4亿吨的冶金焦产量,进口占比太小,不足以改变国内焦炭供需全局,更多是对部分沿海钢厂起到边际补充的作用。 (4)环保去产能不确定性,供给仍可能有扰动 今年的疫情影响了国内外经济,从政策导向来看,也将保就业、保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市场对环保、去产能的预期并不高,但山东、江苏等地针对焦炭的产业政策又较为严格,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究其原因在于今年是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焦化行业污染问题又没能根本解决,今年的两会重提污染防治攻坚战,且焦化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如若环保问题重现,焦炭将首当其冲。 因此,虽然当前环保、去产能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无法排除后期限产扰动的可能,以山东为例,要求全年焦炭产量低于3200万吨,上半年的产量已1750万吨,若严格执行控煤政策,下半年日产量环比减量在1.5-2万吨,且其他区域的产能利用率已较高,难以对产量减量予以补充,仍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供给偏紧。 2、焦炭需求:铁水有减产预期,实际减量不明显 对焦炭而言,绝大多数需求集中在高炉炼铁环节,实际的需求量取决于铁水产量,而铁水产量又取决于钢材总需求。7月份以来终端需求走弱明显,其原因既有大范围降雨的季节性原因,也有赶工放缓的超季节性原因。前期在梅雨季需求走弱的背景下,铁水产量也有减产预期,但目前来看,电炉产量的减少支撑了钢材,成材-原料负反馈并未发生,且市场开始提前交易旺季需求,钢材走强下,铁水的减量会减小。从生铁产量的节奏来看,二季度需求超预期,由于当前地产端仍然稳定,基建投资增速提高,市场整体对旺季需求也有期待,导致钢厂相对乐观,生产意愿较强,铁水产量存在惯性,三季度铁水产量可能仍较高。从这两周的铁水产量来看,247家钢厂铁水日产量保持在248万吨的高位,对应焦炭的真实需求仍较为旺盛。钢厂环保限产方面,唐山7月份限产稍有趋严,若严格执行限产,铁水环比减量在3万吨左右,一定程度上利空焦炭需求,但实际铁水的减量,仍需要不断的跟踪观察。考虑到终端需求的韧性,以及钢厂生产节奏的惯性,我们总体认为铁水产量环比减量较小,这对焦炭需求予以支撑。 3、焦炭库存:隐形库存显性化,本轮库存不会过度累计 4月份以来,随着需求的启动,高炉开工率的增加,焦炭进入去库存阶段,100家独立焦化厂库存从95万吨降至38万吨,钢厂库存库存也是不断降低。6月底以来,焦炭去库存的趋势放缓,上周焦炭库存已开始增加,特别是钢厂库存增加明显,这其中既有供需缓解的原因,又有结构性变化的原因。在现货转弱后,贸易商囤货集中抛售,部分唐山社会库存、以及京唐港、曹妃甸等港口库存不在钢联统计范围,但进入钢厂后,隐性库存显性化,同时近期进口到货也增多。预计贸易商抛货短期仍压制焦炭,下周焦化厂库存将转为增库存。因此,从库存的变化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可抛售的贸易囤货有多少,焦炭的进口增量有多少,在囤货抛售结束后,真实的供需下,焦炭的累库存能否持续。焦炭作为黑色原料的中间品,从生产到消费,更多是厂对厂销售,贸易流通量并不大,钢联统计的港口库存已降至286万吨,叠加部分社会隐形库存,可抛售量在100万吨左右,大概相当于全国1天的焦炭产量,若铁水产量减量变动不大,以周供需缺口20-30万吨估算,这将导致焦化厂累库3-4周。若后期铁水产量减量较大,则焦化厂累库时间延长。总体来看,我们认为铁水大幅减产的可能性不大,焦炭真实供需仍偏紧,港口、焦化厂库存变化趋势与2018年的情形有几分相似之处,均为贸易囤货抛售压制现货价格,待需求回归或明确后,贸易商抢货又加剧了现货的偏紧程度。 4、成本:焦煤成本端偏稳,价格弹性空间较小 2020年是焦煤供需转向的一年,无论是国内焦煤还是进口量,供给能力均大幅提升,这种宽松的供给格局也导致了焦煤价格的大幅下跌,即使有5月份以来焦炭连续提涨6轮,国内焦煤价格也没有明显的反弹。近期在焦化厂补库、进口煤政策收紧的情况下,焦煤市场出现了零星探涨迹象,那么焦煤的上涨能否持续,或者在焦炭进入提降周期后,焦煤也转入下跌?我们认为影响焦煤市场的关键在供应端,焦煤需求端的变化不大。国内方面,近两周煤矿开工率均回升,国内焦煤供应能力较强。国际焦煤方面,市场分化较大,首先是进口煤政策有明显收紧,海关严格进口煤终端去向,导致通关较为困难,港口压港船只较多,压港量在200万吨左右。海外需求则呈现企稳复苏的状态,日韩、印度高炉开始有复产,焦煤采购增多,海运焦煤价格震荡反弹。蒙古煤进口量增多,日通关量在500车左右,后期可能仍有增量空间。因此,由于需求区域的不同,后期国内煤、蒙古煤、海运煤走势将出现分化,即国内煤偏稳,海运煤反弹,蒙古煤弱势的局面。总体来看,焦煤供应宽松,但进口收紧推高短期焦煤价格,价格的上涨持续性不强,但焦炭利润较高,也不会快速打压焦煤,落实到焦炭成本的结果变成,焦煤价格偏稳,向上空间有限,跟随需求有阶段性走弱,价格弹性空间较小,并不会构成推高焦炭价格、或拉低焦炭成本的因素。 二、焦炭展望:等待供需矛盾累积,提前布局做多 1、囤货集中抛售,现货提降,期价已提前反应 前期焦炭现货经历了6轮提涨,累计涨幅300元/吨。焦炭现货利润更是达到了400元/吨以上的高位,明显超过钢材利润。7月份以来,随着终端需求的走弱,钢厂在库存企稳后,也开始打压焦炭。在铁水有减量,贸易囤货集中抛售的情况下,焦化厂也将转为累库存,进而压制短期现货价格,预计现货有3-4轮的提降空间,实际提降落地多少,取决于后期铁水的减量,但期货价格往往提前反应,最低已反应现货3轮左右的提降,在铁水减量未出现大幅减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深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随着钢材成交的好转,也带动焦炭市场预期,导致期现走势分化。 2、产量提升空间有限,需求回归后供应仍有缺口 结合上文焦炭需求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焦炭需求的真实降幅可能不大,在淡季需求阶段性走弱、钢厂低利润情况下,高利润状态的焦炭前期最先被打压,也变的较为合理,根据我们的估算,若焦炭维持当前产量,铁水产量降至240万吨以下时,供应才会由偏紧转为过剩,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小。因此当市场风格转变为交易需求回归时,对铁水减量的预期也在变弱,如果后期终端需求回归,铁水产量也将继续保持高位,同时焦炭供应端的扰动也有可能,因此焦炭供需仍可能偏紧,在钢厂利润扩大后,焦炭利润也有再次向上的驱动。 3、淡季提前布局,做多焦炭或焦化利润 总体来看,在需求淡季、铁水产量预期减少,贸易囤货集中抛货的情况下,焦炭现货有提降调整空间,但期货已提前反应,大幅深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随着钢材成交的回暖,期货市场情绪也将受到带动,后期若需求回归,叠加供应端扰动,焦炭仍具备向上驱动。建议在淡季提前布局,把焦炭作为黑色中的多头配置,或基于焦炭价格的弹性较大,焦煤总体偏稳,逢低做多焦化利润。同时密切关注需求的持续性及下游铁水产量变化,防范需求不及预期,预期差导致的再度回调。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