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下称《基金指引》)和《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下称《券商指引》),期待多时的关于机构参与股指期货资格的认定终于出炉。告别一段短暂的单纯投机的时光,股指期货市场即将步入投机交易、套保交易、套利交易三者并存的局面。 但从记者调查结果看,基金普遍对参与股指期货有心“无力”。另据记者了解,未来证监会还将推动保险、社保基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从事股指期货交易,不久之后,关于基金专户理财、私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指引也将出台,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冲基金将正式诞生。 不希望存量资金大举进入 在平安证券研究员李先明看来,《基金指引》对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在“基金交易日内股指期货合约的成交金额(原征求意见稿为合约价值)不超过上一日基金净值的20%”中,排除了平仓交易;二是将增强型指数基金排除在“期货合约价值与有价证券市值之和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净值的100%”之外。 海通证券基金首席分析师娄静指出,对于追求相对排名的基金,20%的上限已基本能满足其套保需求,而《基金指引》把基金可持有仓位做了调整,反映出管理层在基金参与套期保值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娄静认为,一方面过多参与套保,将会改变基金追求相对收益的产品特点,而且套期保值是双刃剑,如果做错的话会大幅降低收益;另一方面,管理层不希望股指现货出现大幅单边波动时,由于基金的大幅持仓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记者注意到,正是基于审慎态度,监管层明确《基金指引》实施前已获核准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需经过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商议,《券商指引》也对证券公司在指引之前已设立和签署的资产管理计划进行了约定,原则上不得投资股指期货。 娄静强调,这些规定显示监管层并不希望存量的资产管理资金大举进入期货市场。 基金参与担心“用力过猛” 在建信基金投资副总监梁洪昀看来,股指期货上市后,尽管开户人数不是很多,但其成交量已超越他和很多人的预期。 梁洪昀指出,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风险很高,他们将采取审慎的态度,并不急于为了参与而参与,只有对现货市场有帮助的时候才会参与,“我们会不断学习和积累,毕竟公募基金经理大部分缺乏衍生品市场操作的经验。” 银华基金投资总监陆文俊也告诉记者,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不是问题,但现在还有很多障碍,比如基金还不是中金所的直接会员,只能通过期货公司交易、结算,但目前期货公司的资本金都不大。 “一只规模200亿的基金,用2%也就是4亿资金投入股指期货操作,可能就会把期货公司‘打爆’。” 他进一步向记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以后基金公司可以单独开户,平仓风险怎么去面对?基金本身相对来说是风险较低的理财工具,怎么可能承受这种风险?” 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向记者透露,考虑到基金内部制度建设、投资策略与流程、投资前期准备、系统构建还需一定时间,预期短期内参与股指期货的基金数量不会很多,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他指出,就人员配置来说,如果仅是满足公募基金对股指期货的需求,有一两个金融工程人员就足够了,而如果要开发和操作以股指期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新产品,就需要一个团队来操作。 “最近的确有很多基金公司到券商‘挖角’以充实操作股指期货的实力。”他强调。 初期或对现货构成不利 对于基金的谨慎,东吴证券研究所戴欢欢表示认同:“不过在一两个月后,股指期货的规模必将实现一个飞速的增长,且机构与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会明显加大。” 当前期指日成交量维持在10万手左右,成交金额在700亿元左右,已表现出相当的活跃度。戴欢欢分析说,未来一两个月内,实现交易量的翻番并不是遥不可及之事。 “但需注意的是,在初期监管层对机构参与股指期货的规定中,基本以套期保值为主要原则。”戴欢欢强调,“正因为机构投资者在短期内主要以套保为交易手段,加剧了期货市场短期的做空动能,或将影响到近期的现货市场,因此,投资者需密切关注。” 在戴欢欢看来,当前机构套保的动能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这都将对短期现货市场构成不利。首先,机构当前的套期保值策略只能是持有现货,卖空股指期货,这样,期货的做空动能明显会加大,进一步影响到现货市场。 其次,此前券商自营从事融券业务动力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对冲工具去对冲融券业务所产生的风险,他们担心融出的股票下跌而导致自身损失。但在股指期货参与办法出台后,券商可以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套保,同时将融券的股票池做大,以使组合的波动接近于沪深300指数,大幅降低券商融券业务风险。 “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推进,券商进入市场做空套保的力度将超出预期,对短期现货市场的运行也将构成不利。”戴欢欢强调。 责任编辑:姚晓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