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跟孔子说:“邀于此者”,“邀”就是顺从于此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得到这个东西的要诀。“此”就是“it”,就是道。 “邀于此者”就是说,当你理解大道,并顺从它的时候,你的四肢就会强健,思维就会敏捷,而且“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什么叫作“应物无方”?就是你看任何事情,都不会带着那么多既定的成见。 我就在想,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你有试过在某一时刻,就好像你一想某件事,这事马上就会发生;你一想某个人,这人就会出现——每件事情都让你感觉那么神奇、舒服。 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说:“这就奇了怪了,今天我在长安街上开车,明明看见很多车,怎么就没觉得堵呢?” 我说:“那是因为你正好处在车流的频率和红绿灯的对应点上,虽然车很多,但正好你过了之后,红灯就亮了,于是后面的车就被卡住了。而你到下一个路口的时候,正好又是绿灯。” 有些人在同样车流的情况下,频率怎么都不对——刚刚开到路口,就是红灯;绿灯亮了后,一脚油门踩过去,下一个灯口又是红灯…… 都在同一条街上走,凭什么他抵达目的地就比你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时间呢?因为节奏。 如果把你在车流当中的位置,整个车流运行的平均速度,以及红绿灯切换的节奏做一个相关性分析的话,你就会发现——你踏着点儿一路走来,就是走运。 “运气”来自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地球的自转,所有的风、水、气压,生活节奏,生物钟……这些周期之间都是小周期套大周期,每个周期又有隐隐的频率总纲。 那个最大的周期、最大的规律、最大的和合的产物就是大道。 所以有人说,做事情,不仅要做时间的朋友,更要做周期的朋友。 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恰好需要买房的那一波人,咬咬牙,通过贷款,加上住房公积金贷款(实在不够的再向父母借点儿),买了一套八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于是现在,这些人就莫名其妙地与那些晚他们十五年,大学毕业两三年后要结婚的人不一样了。 你说他们彼此之间在学识上、能力上、努力程度上有多大区别?可能并没有多大区别,就是因为所踩周期的点不一样而已。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的人没有赶上另外一个周期,也许他们赶上了一个股权的周期、一个分房的周期或者一个公租房的周期。 又或者赶上了在一家小单位里面,自己的部门领导按捺不住要出去创业,把位置腾出来给他做总监,甚至做总经理的周期…… 这都不一定,各有各的周期,取决于你在什么层面上看待周期。 看问题要看大周期 老子说:“各个小周期必然要服从大周期。”此话怎讲? 你在一个上行的大浪,牛市里面,也许一只股票还是会有起伏,你依旧可以做波段,但你只要做稳了就行。 当然,在熊市里面,你也许还可以做波段扳回损失,但是这样一不小心就容易踏空,因此大概率情况下还是会输钱。 所以看问题要看大周期,这个大周期的节奏就基于道。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大周期的节奏,自然而然就“用心不劳”——没有什么劳累的,你只要待着,不钻牛角尖,就赶上牛市了。 只要跟随大周期,哪怕中间有起伏,不要对抗、不看它,你就会赶上牛市。但是如果赶上熊市的话,你做的事情就是做空了。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打牌的人都知道坐到“风口”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公司团建,玩扑克牌,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晚上七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正好可仁坐到风口了,天哪,可仁闭着眼睛都能“关三家”。 同样是这个人,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他没有在那个周期里面,就会被甩出来。如果他把位置再挪一格,他又可以进入下一个时间窗口;如果他没有挪,依旧坐在那个位置上,他就会一直输,再努力也无力回天。因为虽然你没动,但天地在动。 所以,当运来时,铁换金;运去时,金变铁。 你走在那条大道上的时候,有一种不得不的感觉。当然老子说的这个“不得不”,是你得道的时候,不得不广,不得不高,不得不行,不得不昌,那是得“道”的状况。而失“道”时,状况就正好与之相反。 小梁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得不摇头赞叹:“太美妙了。” 通过时间的顺生长,达到心理的逆生长 前两天,有一位老师到我的小院,跟我讲意拳——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他说:“行、立、坐、卧不离那个。”我说:“哪个?” 他说:“就是‘那个’。站桩的时候,似站非站;身体似尿非尿——好像要撒尿,又好像没有撒尿。”(原话是这么说的。) “似坐非坐,似醒非醒,似空非空。”这句话说起来很饶舌,但其实也能理解。 你体验过那种马上要睡着,但是又没有睡着,好像已经进入了梦中,但是旁边人说话你能听见的那种状态吗? 那叫似睡非睡的临界点,儒家称之为“中道”,以中道而用于天地万物,是为“中庸之道”。 你守住了那种临界点的状态,就能够搭通天地线,从世间万物积蓄力量。出拳的时候,你只是把在这样一个意的状态吸收到的能量,以合适的方式释放出去。 所以意拳是没有招数的,因为每一招,都只不过是对外界的后发先制的反映——别人动,你跟着动,但是他还没有到,你就已经到了。 这位来我们院子里聊“意拳”的老师说:“行、立、坐、卧都可以有禅味。行的时候把握这种状态,叫‘行禅’;坐的时候把握这种状态,叫‘坐禅’;站的时候把握这种状态,叫‘立禅’;卧的时候把握这种状态,叫‘卧禅’。” 这位老师跟我描述他站桩于天地之间,有如抱着一根通天柱,上达天庭,下入地心,好像抱着又好像没有,然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当他找到那种频率之后,好像自然而然地就不那么受困于物理世界的种种纷扰了。愿意跟他聊天的人,就多聊两句;不愿意跟他聊的人,就愉快地少聊几句。 老聃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体会过那种状态的人,所以他跟孔子说:“您一定要去找那种状态。 当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您可以很广博,但是不一定要知道什么;您可以分辨它,但是不必显得很聪明的样子。”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非常渊博,知道世界的一切,但是在本地你不需要存储,你只要连接到互联网,连到云端,需要的时候就下载,不需要的时候就卸载,这就叫轻终端。 所以App一定会被小程序所取代,原因就是App有形有相,而小程序是寄生于整个微信生态大系统,无形无相,更基于道的东西。 辨别一样东西,我们不需要在本地充满某种辨识器。就像你不需要拥有某个领域特别渊博的知识,只需要有一个二维码,扫完直接进入网站,看完之后直接退出一样,这就叫“辨知”。 知道如何辨别它、知道它在哪里、知道如何登陆、知道如何下载,但是本地不需要拥有对知识的存储。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所以那些绝顶高手,断绝博学善辩的聪明,不去追求那些聪明、大数据、大智慧…… 他们不是不追求,而是不需要在本地保留这些东西,只需要有连接的能力就可以了——随时能够为我所用,随时又可以在我的手机上把这个东西删除掉。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那个想增加,也无法增加,想减少也无法减少的大道,才是圣人乐于信守的。 啧啧啧,让我们再念一遍这句话:“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叫什么?叫“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益之而不加益”——加它你也加不了;“损之而不加损”——减它也减不了,这就叫“不增不减”。 你还说《庄子》不是禅宗,这就说不过去了。小梁认为,翻译《心经》的人一定是熟读《庄子》的人。 中国禅宗在本质上就是佛学与老庄,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高度结合。用的道理、说的话都一模一样。 我以前说过,舍利子在《心经》的开始,问的是释迦牟尼佛,后来由观世音菩萨代为回答,他的问题才引出后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段话。 舍利子问的问题是:“请问那些得道的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这种人,在庄子这里叫‘圣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庄子的答案是:“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你给我再多,我也不觉得多;你拿我再多,我也不觉得少;全拿走,你也拿不走;全给我,我也容得下。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一个婴儿,刚刚出生,你对他万般疼爱,他也觉得合理,不会觉得愧疚;你把他放在一边,他也没有觉得你有多么不喜欢他,所以老子说“如婴儿乎”。 这其实是一种比喻,他不会被后来所形成的好与坏、得与失、多与少这些成见所左右,这就叫“应物无方”——应对事物,没有固定的方法论和成见。 你给我多,我也不嫌多;你给我少,我也不嫌少。因为我的内心是最接近于道的。修道之人,无外乎就是通过时间的顺生长,达到心理的逆生长。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