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当前国内疫情下,面临潜在风险最大、对经济社会全局稳定潜在冲击最大的国内产业部门当数棉花。之所以判断棉花产业面临潜在风险最大,是因为目前内地各省份中疫情最严重者为新疆,而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85%,内地主要棉花生产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又遭遇了严重水灾,且美国政府向中国棉纺织产业强加了一系列制裁措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制裁中国棉纺织产业的打击面还将进一步扩大。疫情、水灾、外部制裁三重风险叠加,中国棉花产业面临的潜在压力不可低估。 中国棉花产业的多重挑战及其重要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全局来看,2018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动,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键落到了“粮(棉花、食用油、肉)+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部门上面,其中,“粮(棉油肉)”与“能源”决定了中国社会与经济总体能否稳定,以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决定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胜出与发展的前景。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上述三大产业部门的重要性,特别是棉花产业,对民生、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正在隐隐大幅上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疏》),所谓“华夏”,就是“衣冠礼仪之国”的意思。在历史上,中国占据世界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制高点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工业革命启动数十年后的1831年,英国对华输出的机织棉制品金额才首次超过同年从中国输入本色布(西人称之为“南京布”,Nankins)的金额,然此时英国机织棉制品之价格、牢度仍不能与中国本色布匹敌。 今天,中国已经连续数十年位居世界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即使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涨推动部分服装加工环节外流的压力之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仍同比增长27.8%之多,达到了741.033亿美元。对照同期出口总值以美元计价减少6.2%,足见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自我调整应变能力之强大。 作为拥有全世界1/5人口的大国,中国无论如何希望提升本国产业结构,都需要拥有足够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而这些传统产业又能够从多条渠道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需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才是大国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之道。 作为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国既是第一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第一棉花进口大国。从1949年全国产量44.4万吨起步,中国棉花产量于2007年攀上了759.71万吨的最高峰,其后虽有所减少,2019年产量仍高达588.9万吨,大大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在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印度,印度棉花协会(CAI)最终确认的2018/19作物年棉花产量为3120万包(棉花每包170公斤,约530.4万吨),对2019/20作物年棉花产量的预估原来是3545万包(约602.65万吨),今年4月份减少至3300万包(约561万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棉花产量的世界第一地位至少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从全球疫情和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要保障国内棉花需求和世界棉花市场稳定,我国比前几年更需要立足于国内供应,而不能过度依赖进口。 当前,世界十大产棉国依次为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和土库曼斯坦,除土库曼斯坦至今未报告疫情数据外,另外八国均遭遇疫情重大冲击,对其棉花生产、运输影响不可忽视。 同时,由于印度、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第三大棉花生产国,又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棉花出口国,尽管中国不会改变努力发展进口贸易的政策取向,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只有确保国内棉花生产稳定,才能确保国内下游产业免遭来自印度、美国的“断供”风险。 新疆和兵团棉花生产一枝独秀 天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气候适宜棉花种植,生产建设兵团和内地投资者数十年大规模开发戈壁沙漠而创造了巨大的耕地资源,数十年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坚持不懈,内地农地资源逐步转向比较优势更大的领域,国家对新疆棉花产业的补助……所有这一切推动国内棉花种植业日益向新疆集中,棉花由此与石油、煤炭并称“两黑一白”而长期位居新疆地方支柱产业,新疆对全球棉花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新疆棉花产量不过5100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44.4万吨)的1.1%。1990年,新疆棉花产量46.88万吨,在全国总产量(450.77万吨)中占比突破10%。到2018、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分别为511.1万吨、500.2万吨,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84%和85%。 这样,仅按18600元/吨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计算,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千亿元级别产业;再加上下游相关产业,棉花在新疆经济、财政、就业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在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生产建设兵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带头作用: 1950年,兵团在新开发的亘古荒原上生产出了400吨棉花,占当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万分之五点八、新疆棉花产量的6.3%。2005年,兵团棉花产量为106.85万吨,占新疆棉花产量比重达到57%的最高峰,占当年全国棉花产量(571.42万吨)的18.7%。 其后10余年,随着新疆地方对棉花产业持续大规模投资开发(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内地投资者),兵团棉花产量在全疆中占比有所下降,但在全国占比仍然提升近倍。2019年,兵团棉花产量202.8万吨,占全疆产量的41%、全国产量的34%。 与产量相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全疆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重要性更体现在棉花科技研发推广、生产实践中的领头和主力军作用。从一开始,兵团农业生产就明确向现代化大农场方向发展,在农田规划建设、农业机械化等各方面领行全国,早在1957年就依靠自身积累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在全国遥遥领先。现在,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也率先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开展了大面积试验。 疫情、水灾等夹击中国棉花产业 今年春夏时节,新疆棉产区降雨量普遍较多,有利于棉花生长;但当前新疆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内地主要棉花生产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遭遇严重水灾,疫情和水灾对中国棉花主要生产省份形成了夹击之势。 在新疆,自7月16日宣布新发现一例确诊病例以来,这一波疫情反弹严重程度已经成倍超过了年初全国抗疫总动员时期。从7月16日至8月3日24时,新疆在这一波疫情反弹中累计新发现确诊病例648名,大大超过此前将近半年抗疫累计确诊病例(76名)。截至8月16日24时,新疆(含兵团)现有确诊病例378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127例,尚有944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中央对新疆疫情反弹高度重视,新疆本地党政领导者也决心在8月扑灭这一波反弹。而按照通常生产周期,新疆棉花至迟9月初就要开始采摘了。 在内地,今年南方水灾重灾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是名列前茅的棉花产地。2015~2019年间,四省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虽然从13.4%下降至5.9%,但在疆外棉花产量中占比却从33%上升至40%左右。挽回、补救今年水灾给四省棉花生产造成的损失,尚需巨大努力。 长期挑战:新疆棉田土壤改良 在长期沿用的棉花生产方式下,采摘棉花是最为劳动密集的环节,发生人员聚集和传染的风险概率最高;在生产、运输等环节,我国目前已经探索、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暴发疫情的风险概率相对较低。多年以来,每年8月末至11月初棉花采摘季节,有关部门都要从河南、甘肃等内地省份组织数十万农民工赴疆采摘棉花。如前文所述,新疆棉花至迟9月初就要开始采摘;对照新疆地方政府在8月中旬之前扑灭这一波疫情反弹的目标,以及重要产棉区7月28日开始封控抗疫的现实,考虑到此前各地防疫在14天封控期后通常还要实施半个月左右较严格管理,北京6~7月疫情反弹实现高风险地区清零花费33天,实现中风险地区清零、应急响应降级花费40天,要保证棉花采摘正常、顺畅启动,时间已经比较紧迫,而且高产棉花品种棉桃相对容易掉落,要避免出现棉花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所幸者,经过此前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新疆棉花生产主力军的兵团棉花机采率已经大幅度提高。根据历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兵团棉花机采率68.9%,2019年已经提升至82%。根据从基层了解的情况,不少团场、连队目前棉花机采率已经提升至90%。棉花大面积机采,可大幅度降低人员聚集和传染的风险。就当前而言,需要尽力进一步提高新疆地方棉花机采率,同时对人工采摘作业做好防疫措施。棉花采摘机械也需要不断改进设计,提升机采棉花品质。 从长期来看,新疆棉花生产需要解决连续种植棉花、大量使用化肥带来的地力衰退、土壤板结等问题,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总体统计来看,70年来新疆棉田平均单产一直在上升,1988年以来新疆棉田平均单产连续3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1996~2018年间就从1301公斤/公顷提升至2051公斤/公顷;但根据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兵团不少连续种植的棉田单产已比10余年前明显下降,新疆棉田平均单产上升相当部分来自新开辟棉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可取途径应是与畜牧养殖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大量施用农家肥增强地力,改良土壤,增加收益。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