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铜在4月中旬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之后,受高盛欺诈事件、欧洲债务危机及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影响,走出3次大幅向下的跳空行情,贯穿这一系列“偶然性”影响因素背后的是国内流动性收紧,政策调控开始由保增长向防过热转变。目前,几乎所有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全球经济恢复情况非常好,国际主要投资机构对中国需求强劲、全球铜矿供应紧张的预期继续保持不变,市场乐观情绪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期货盘面来看,4月份以来市场偶尔爆发的流动性收紧的忧虑屡次令铜价恐慌性下挫,这反映出当前铜市并非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 政策调控作用逐步显现 4月初,在国内春季消费高峰到来之际,沪铜向年初高点发起冲击,但最终未能走得更远,势衰之后的“三级跳”表面上看是高盛欺诈事件、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惹的祸,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其他国家调控的脚步也逐步临近。 从国内货币政策来看,作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持续下降是沪铜上涨动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自去年11月份达到29.64%的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之后稳步回落,今年3月份回落至22.50%,4月份统计数据还未出台,但增幅继续下降几成定局。5月初,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00%,接近2008年6月7日上调后的17.50%的历史最高水平。调整之后,虽然市场对二季度加息的预期开始降温,但随着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收紧的力度越大,沪铜2009年以来的上行趋势已经结束。按照年初制定的调控目标,未来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至17%附近,无论央行加不加息、什么时间点加息,沪铜弱势估计都难以避免。 从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来看,此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调控不管是范围还是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未来地方政府调控政策会逐步细化并落实,投机性购房这一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消失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步入漫长的调整期。从“五一”期间投机性最强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情况来看,投机性购房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政策调控的作用初步显现。由于铜的最终消费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此次调控必将影响国内铜消费增速,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市场对未来数年国内铜消费增长情况显得过于乐观。 作为全球铜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美元的走势在2009年12月份以来与铜价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未来铜价可以无视美元走势而特立独行。美联储加息问题似乎已经被市场遗忘,4月份就业数据即将公布,失业率继续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就业情况持续改善,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的时间越来越近,在欧洲迟迟未能摆脱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未来美元继续走强的概率较高,这将给铜价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澳洲联储上调利率的利空已经在盘面得到反映,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利影响则是长期的,而未来美国市场收紧流动性也是必然的,铜价短期急挫之后虽有调整的需要,但长期走势并不乐观。 供应无忧,消费面临考验 除了流动性收紧及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利空之外,消费的季节性规律本身也对铜价走势不利。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市场就将对铜精矿供应紧张的炒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地震等因素并未导致主要产铜国大量减产。夏季来临之后,国内市场消费将面临考验,之前普遍预期的“中国需求强劲”能否成为现实将对铜价未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对铜精矿供应紧张的炒作是经济复苏过程中铜价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月底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发生特大地震令市场对供应的忧虑再现。然而,4月底智利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智利3月铜产量较2009年同期增加5.0%至45.1127万吨。今年前3个月,智利铜产量总共达126.9391万吨,较2009年同期的124.3373万吨高出2.1%。地震并未对智利铜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也在4月底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料过剩约58万吨,因需求下滑且供应量增加。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对全球铜市供应的忧虑显得有些多余,这也可以从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总量维持在78万吨之上得到证实。 在供应有保障的同时,我国消费旺季逐渐远去,季节性规律也给铜市带来利空。4月份国内进口数据即将公布,不管情况如何,上半年消费高峰过去之后,在铜价维持高位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几个月进口恐难以达到市场预期的水平。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市场并不短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利空也会削弱进口的积极性,预计后期我国铜消费将放缓。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全球市场仍然处于过剩格局之中,在我国消费高峰结束之后,未来过剩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利影响是长期的,后期还将继续对沪铜盘面产生影响。从货币政策来看,不仅我国流动性持续收紧,而且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的步伐越来越近,铜价未来面临的不利因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综合来看,铜价后期走势仍然难言乐观,在没有出现明显的止跌信号之前,不宜贸然入市抄底。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