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还在硬撑,一再表示谈判尚未结束。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因为铁矿石巨头谋求的季度定价方式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钢铁业进入“后中钢协时代”。 季度定价时代来临 5月5日,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发布的季度财报表示,已同全球所有客户达成了长期或临时的季度定价协议,今后合约产品的100%都将按季度定价销售。毫无疑问,中国的广大钢企也是淡水河谷的主要客户,这意味着,中国钢企已跟随日本、韩国钢企的脚步,同铁矿石生产商达成了季度定价方式。 5月5日,在宝钢股份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虽然宝钢表示,铁矿石谈判尚在进行之中,但已与矿业公司达成了初步协议,并将在铁矿石价格谈判完成后,根据相应价格支付差价。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表示,目前,中国多数钢企4月-6月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在105美元-110美元之间,较2009年上涨约100%。 马国强重申,宝钢一直坚定支持年度基准定价体系,不过,这一论调显得有些“言不由衷”,因为他表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变化是“大势所趋”。尚没结束的铁矿石谈判,也失去了现实意义。 作为谈判代表,宝钢首次承认了季度定价方式,这意味着,中国钢企将集体接受季度定价方式。 “铁矿石协议达成,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但同时也宣告了,传统的铁矿石谈判已经成为了历史。”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表示,未来钢铁企业和矿企之间的博弈将更加频繁且干扰因素增大。 今年损失或超2000亿 中国钢企的“投降”,不但意味着矿企巨头的再次胜利,更意味着国内利益的巨大的损失,也在给正在复苏的国民经济发展制造着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去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为6.28亿吨,比2008年增加1.84亿吨,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显示,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1.55亿吨,增长18%,由于中国钢铁产量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今年铁矿石进口很有可能超过6.5亿吨,以每吨成本增加50美元计算,我国今年的铁矿石进口成本将增加2000亿元左右。 “钢企无法独自消化这么多成本,向下游转移将是必然趋势,由于钢铁是基础性产品,这意味着,其成本将不断向更下游产业转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大增加。”赫荣亮如是认为。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77户大型中钢铁企业中10户亏损,亏损面达到了12.98%。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25%,盈利水平低迷。4月6日,随着大盘大幅度下跌,国内上市钢企的股价也一路狂泄,投资者对钢铁未来前景的并不看好。 被动局面短期难改 “在这条产业链上,国际机构牢牢掌控了除制造业以外的其他环节,包括原料和物流销售等等领域,仅仅将最低端的制造业丢给了中国。”赫荣亮表示,钢企在产业链上,已经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完整的产业链从工业设计到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营销、配送等,制造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利润越来越低,钢铁企业却想通过掌控制造环节,掌握话语权,将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铁矿石谈判的结局,对国内钢企盲目扩张,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产业链价值已经转移,这是中国钢铁企业面临困境的大环境,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所面临的困境。”赫荣亮表示,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国内城市化建设耗费大量钢材,这是中国钢铁企业面对的困局,钢铁企业满足于不断增长的市场,拼命地扩展地盘,结果是将推高中国城市化的成本。 虽然目前国务院再次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政,但恐怕也改变不了钢企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即便是淘汰了老项目,也将有更大的新项目顶上来。铁矿石需求依然难降。 责任编辑:姚晓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