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近期美股正在经历A股8月份的行情,科技股熄火,高估值的成长股向低估值的周期股转换。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缓慢升值,后期股市将转化为内强外弱。 由于美国改变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框架,料未来几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期各国对通胀的容忍度料会加强,后期股市与商品都有一定的机会,继续关注商品中,有色,黑色等周期类商品,同时需关注农业中与必需消费品有关的农产品。 近期美股经历了连续大跌,我们认为近期美股正在经历着我们7月份所走过的行情,即科技熄火,资金流向一些周期类个股,高估值的成长股向低估值的周期股转换。 上周多个经济体发布了PMI数据,以及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框架,表示低利率时间将以年计,后期各国对通胀的容忍度料会加强,那么后期股市与商品都有一定的机会,继续关注商品中,有色,黑色,橡胶等周期类商品,同时需关注农业中与必需消费品有关的农产品。 中国风格转换先于美股,股市9月份有望回归内强外弱格局 在过去的2个月中,中国股市经历了7月份的急涨回落,8月份的震荡,现在进入9月份,而美股自3月份以来一直维持着40度角度向上,上周在加速之后出现了急跌,这就如中国股市在7月初的表现有些类似。 如今,美国科技股上周十分动荡,NASDAQ于周四暴挫5%,第二天续跌,NASDAQ录得三月股灾以来最惨烈的下跌,美科技股普遍收跌,而邮轮股、航空股、银行股表现坚挺。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连续的升值,即使美元指数出现震荡格局,人民币对美元依然小步升值,后市如果人民币确立转入升势,那么人民币资产(股市)的吸引力将提升,这会导致股市出现内强外弱的格局。 而从近期鲍威尔谈利率政策来看,预计未来异常宽松的流动性将维持数年。在8月27日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了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其核心是两点:第一点是引入了平均通胀率的目标,过去美联储把2%作为通胀目标,而未来则把2%的平均通胀率作为目标,其含义是哪怕未来通胀在一段时间内升至2%以上也不会立即加息。第二点是调整了对就业的看法,过去如果实现就业达到充分就业,可能就会引发政策调整,而未来将把实现最大就业作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美联储不再担心实现充分就业会引发通胀风险。 图1: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附近 美联储(Fed)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Fed将保持高度量化宽松措施,以支持经济增长,正如川普几年来反复所言,最主要是防止通缩,而非担心通胀。 这样一来,从中美之间的货币利差看,美元弱势格局已定。 经济指标向好,经济复苏有望延续 进入9月份,各国相继公布了PMI指数,全球制造业8月出现了强劲复苏,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达到21个月来的最高水平(51.8)。产量和新订单的增长速度更快,出口需求也接近企稳。 部分国家PMI情况如下: 美国制造业PMI已从7月的50.9上升至8月的53.1。 根据财新对中国经济的调查,制造业PMI从7月的52.8升至8月的53.1,是2011年1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印度制造业PMI从7月的46.0提升至8月的52.0。印度工厂五个月来首次恢复增长。 韩国制造业PMI从7月的46.9升至8月的48.5。 可见,全球制造业8月的复苏步伐进一步加快。如果防疫措施进一步放松,上升趋势在短期内会进一步加强,海外需求增加促使工厂补充库存,停止裁员。未来一年制造业前景乐观,但增加就业依靠经济的长期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至关重要。据路透社消息,义乌市一家镜子制造商的新订单骤增,超出了工厂的生产能力,管理层将整个销售团队下放到了生产线。出口订单激增表明全球需求回升,有助于制造商加速扩大生产,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就会增多。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从2019年的4.1%提高到2020年第二季度的5.8%,预计2020年下半年将比去年同期增加10%左右。从这一点看,预计未来老基建在股市中的表现将有所加强,继续关注商品中,有色,黑色,等周期类商品。 利率低位支撑商品价格,后疫情时代商品分化加剧 由于美国改变了利率政策框架,我们认为中国对通胀的容忍力也会加强,我们认为未来在通胀的压力普遍明显上升到某一个临界水平之前,比如说一般消费物价上升到4%以上,比如说PPI上升到5%以上甚至6%以上,比较坚决的采取非常强有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空间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不是很大。因此商品表现总体为趋势向上的格局。 而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之后被动强化,2020年疫情的发生又一次强化了这种供给侧改革,疫情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因此可以看到利润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但是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这种分化格局越发明显。 疫情强化了这种供给侧改革,从而强化了胜者为王。后期关注后疫情时代,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加上疫情强化了这种供给侧改革,在大水不漫灌的背景下,后市股市和商品可能更加分化。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