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专家:科学客观看待期指表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5-13 10:57:13 来源:期货日报

“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不长,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更不要妄加指责。”针对当前市场“一万期民套牢一亿股民”的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呼吁人们以客观的心态和科学的眼光看待国内首个金融期货品种。

4月17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刚推出的第二个交易日,与之对应的现货沪深300指数便大跌了5.33%,此后的数个交易日里股指更是一路走低,截至昨日收盘,沪深300指数跌幅高达15%以上。如果割裂地看待期指上市后的股票现货市场走势,部分人士对股指期货的怀疑和否定似乎不无道理,但结合与股指期货同期推出的国内房地产市场新政、加息忧虑以及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等因素,专家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把国内股市的骤跌归罪于股指期货失之偏颇。

“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整个股市被货币政策或潜在货币政策左右的痕迹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企业盈利状况。”东证期货公司总经理党剑表示,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位外部金融专家进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等事件来看,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已经显现,在前期国内股市市盈率仍很高的情况下,“挤泡沫”实际上已在市场的预期之中。

自1982年股指期货首次在美国面世至今,已经有逾20个国家和地区怀着审慎的态度成功推出了期指。对于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国际上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见证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仪式的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日前表示,国际上大部分的实证结果均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段尤其是进入成熟期后的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显著影响,或者减小了其波动性。

基于期货市场交易量的变化,曹凤岐的研究团队分别对台湾地区、印度、韩国的期货市场按照初期、迅速发展期和成熟期进行了划分,并分别研究了不同阶段过渡时点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韩国的股指期货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期以后,期货市场引起了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加剧,但当期货市场过渡到成熟期时,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显著影响;在印度,进入缓慢发展期的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入迅速发展期的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也没有显著影响;在我国台湾地区,当期货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期以后,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而进入成熟期的期货市场显著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

据相关统计,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英国、韩国等22个已经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和地区股票现货市场最大跌幅平均为46.91%,而中国、越南等8个尚未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跌幅平均为63.15%,其中我国上证指数跌幅达72.81%,深圳成分指数跌幅为73.8%。既然股指期货会对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熨平作用,为什么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上市却未能明显缓解沪深股市的巨大波动呢?

“虽然股指期货会起到规避系统性风险、对资产组合做套期保值的作用,但市场的发展、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党剑表示,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刚刚推出,市场资金量和投资者数量较少,机构投资者还没有正式进入,相关规则制度也有可能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对处在“新生儿”时期的股指期货还不能赋予过高的期望。

党剑表示,虽然股指期货的稳定和避险功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同,但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遭到过怀疑和指责,其曾经历的最大的质疑来自1993年著名的《布莱迪报告》。1987年美国股灾“黑色星期一”爆发后,美国国会专门成立了布莱迪委员会,在针对这次股灾经过约六年的研究后发布了这份报告,但报告也没有确认股指期货是造成股灾的最大因素。不过美国市场也因为《布莱迪报告》而做了一些改变,比如禁止证券市场的“裸卖空”,取消一些证券交易所的程序化交易指令等,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通过制度安排的调整,抑制股指期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相信未来国内股指期货制度安排也会更加完善。

“为什么沪深300股指期货初期门槛比较高,控制比较严格,规模比较小,就是担心其造成风险。因为有国债期货‘327事件’的历史教训,所以一开始政府谨慎的态度是对的。”贺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在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监管层已经做了较为周密的准备,并在推出后密切注意运行状态,因此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我国的股指期货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爱护它、关心它,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监管,努力保持股指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贺强表示。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