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刘奥南:股指期货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5-17 10:53:53 来源:长城伟业期货 作者:刘奥南

2010年4月,在股指期货上市之际,“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再次来到中国。他用自己的阅历告诫中国广大股民和期民——“初始阶段,市场倾向于将一些问题的责任都归咎于股指期货,比如某只权重股价格出现不正常走势、现货指数出现暴涨暴跌、某个市场参与者出现大笔亏损、市场突然掀起一股投机狂热等问题。新推出的股指期货都有可能会成为‘代罪羔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指责终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下图以十个交易日为时间段,截取上证综合指数2007年以来部分历史行情,对比之下,股指期货是否“有罪”可见一斑。

对上图所示行情的有关内容具体简述如下:

上表所选时间段均为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的行情,与股指期货上市的背景类同,完全具备可比性。从以上历史行情可见,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条件下,中国股市在相同时间段里可以出现数倍于股指期货上市后的下跌幅度。尤其2009年8月4日至17日,上证综合指数同样处于3000余点位,市场上没有突发性重大利空,十个交易日下跌幅度却超过股指期货上市后的一倍。如果把“房地产调控新政密集出台、高盛事件、希腊危机、央行调高准备金率、各地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利空忽略不计,将股市大跌的责任都归咎于股指期货,难道这样才算“公平公正”吗?

股指期货由于其双向机制,理论上可以助跌和助涨,但也可以缓跌和缓涨。然而很多市场事件都对股市的涨跌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例如新股发行、大小非解禁、违规查处、印花税调整等等。至于股指期货“T+0”交易与股票市场“T+1”交易不公平不对等这个观点,更是显得无知。期货市场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正是这些不同于现货市场交易的特点,才保证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目前全世界的期货交易绝大多数都是“T+0”。

实事求是地说,除了技术、制度方面的理解差异之外,还存在心理方面的因素。

我们曾对部分投资者做过一次市场调查——你最刻骨铭心的股市暴跌是哪次?绝大多数回答都是“半夜鸡叫”,其次就是“6124点见顶”。而上表中跌幅最大的第3项、第5项却几乎无人提起,极少有人提到也无法清楚表述。原因就在于类似于第3项、第5项这样的行情没有什么突发事件作为导火索,故也难以引发人们的聚焦和怨恨。而股指期货推出恰恰成为近期国内期证两市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所以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会重些。

一旦市场下跌超出市场预期,非理性的投资者习惯于去寻找各种理由,股指期货上市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大事件”,自然会“被相关”。

评价一个金融产品好与不好,不是看它能否带来市场的上涨或下跌。对于政府来说,是要看它对于国民经济产生的基本作用;对于监管者来说,是要看它能否完善市场结构并有助于规范化运行。

股指期货博弈双方是期货市场的“多头”和“空头”,并且双方也在不断转换角色,其盈亏的“零和效应”产生于股指期货的“多头”和“空头”之间,不存在想像中的“期民赚,股民赔”效应。

股指期货作为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一种划时代的金融产品,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完善。当前来看,特别需要加快推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和检查落实股指期货交易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净化股指期货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股指期货背景下股民的操作策略”专题研究和投资者教育,帮助广大投资者尽快转型为“懂期货的新型股民”。

三是加快合格的股指期货机构投资者入市步伐,完善投资者结构,实现以套期保值为核心内容的股指期货市场模式。

美国1987年股灾后,也曾把股指期货视为罪魁祸首。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是“错怪”了股指期货,才使其得以“平反昭雪”,随后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期货市场龙头老大的第一品种。金融危机后的美国股市暴跌中,美国市场早已不再质疑股指期货品种本身。国内部分投资者的抱怨和不理解,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亦属正常反应。

但正如梅拉梅德4月19日在南京期货论坛上对记者提问的精彩回答:“如果没有推出股指期货,我们相信今天不是跌4%,而是跌停板”。股市暴跌并非股指期货之罪,日后股市走强亦非股指期货之功。“价格发现,风险规避”——股指期货只是在默默做自己分内的事。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