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股市涨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观政策,而非股指期货。本轮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国外金融事件的影响,也有国内货币政策、楼市政策调整的影响 目前机构投资者还没有进入期指市场,参与者以散户居多,左右股市价格的可能很小。通过股指期货可以进行保值避险,将减轻股票现货市场的卖出压力 自4月16日推出以来,股指期货已满月了。短短一个月,股指期货开户数迅速增长,已逾2万户,保证金金额已达70亿元。 不过,股指期货上市的这个月,A股市场大跌。以4月16日收盘价格计算,本轮下跌中,沪深300指数的最大跌幅达到了17.87%。于是,有人认为是股指期货的推出,诱发、助推了股市的大跌。 股指期货真是股市大跌的原因吗? 股市涨跌有自身规律 说股指期货引跌股市没有根据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分析,决定股市涨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观政策,而非股指期货,这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没有股指期货,本轮下跌也不可避免。 影响本轮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有国外金融事件的影响,比如希腊债务危机等,也有国内货币政策、楼市政策偏紧等原因。 “股市的涨跌有自身的规律,把股市下跌归于股指期货没有根据。”上海证券副总经理姚兴涛说。 海通证券高级研究员雍志强谈到,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4个合约价格和股票现货市场密切相关,完全没有出现股指期货合约价格脱离现货而独立特行的局面,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基本上跟随股票现货指数走势,也符合海外股指期货市场初期的情况。 雍志强提供的分时数据显示,是股票现货领跌股指期货,而非股指期货引跌现货。海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基本结论是:在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绝大多数都是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期货价格滞后、跟随现货价格走势。只有当股指期货名义成交金额和未平仓合约价值超过现货股票市场交易额的50%,甚至达到80%左右时,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才会有影响。 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 “小蚂蚁”难以撼动股市“大象” 《融资中国》总编方泉认为,从目标来看,股指期货应该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但是,由于股指期货刚刚推出,因此,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参与者的广度都还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目前,中国大陆的股指期货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人民币。保证金的总额仍不及一只股票的总市值,相对于总市值20万亿左右的A股市场,“小蚂蚁”还难以撼动股市这头“大象”。 从参与者看,目前股指期货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还没有进入期指市场,现在的参与者以散户居多,大多是曾经的商品期货客户;股指期货的套保功能也还比较弱。大的机构没有参与,左右股市价格的可能也就很小。 市场研究显示,通过对近期股市、期市资金流量、存量的分析,4月16日以来,随着中国股市的重挫,沪深300成份股净资金流出约为678.94 亿,而在这个时间段,期货市场活跃资金存量平均为15.94亿。从资金量来看,股指期货市场上资金的行为尚不能影响股票市场走势。另外,根据估算,自股指期货上市至今,约94.93%的成交量在作趋势投机交易,套利交易的份额相当小。这是股指期货下跌相对较为迟缓,一直处于正价差运行的主要原因。这也再一次证明,是现货拉动期货下跌,而不是期货拉动现货下跌。 期指成交量为名义成交额 量大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 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上市后,交易比较活跃,日均成交量约16万手,成交量多达1000亿元以上,甚至超出了现货市场的成交量。这么大的成交量是否会造成对股市的影响? 专业人士分析,这个成交量比较正常,虽然比预期的要高许多。 单独就股指期货这一品种而言,日均16万手的交易量,与香港市场(3月份日均15万手,下同)和台湾市场(16万手)相当,但距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255万手、欧洲期货交易所的167万手、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50万手、大阪交易所的48万手和韩国交易所的31万手等还有一定差距。 股指期货的交易额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额也不具可比性。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实行“T+0”日内回转交易,同一笔资金日内可以交易多次,这些交易额都是名义的,名义成交额高也是正常的。 从境外市场来看,比如,2009年,美国股票类衍生品名义成交额是股票市场交易额的1.20倍,香港是3.22倍,韩国是29.70倍,印度是3.07倍,日本是1.20倍,台湾是2.10倍。目前,沪深300指数期货名义成交金额与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额相比基本接近,因此,这样的交易量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过去,股市大跌,股民或机构投资者只能卖出股票保值,越卖股市越跌。现在当股票市场面临压力而流动性不足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从而减轻了股票市场的卖出压力,股市下跌的可能也就小了。 贺强教授强调,中国的股指期货还很稚嫩,投资者也还不完全熟悉,我们对这个市场更应该呵护。别让一个襁褓里的“婴儿”承担更大的压力,他还要成长。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