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领衔基金观望 信托QFII仍在等待 股指期货上市满月之际,机构投资者终于叩响了期指大门。 证监会4月21日下发《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指引》,紧接着中金所5月7日下发《套期保值额度申请指南》、《特殊法人机构交易编码管理业务指南》等文件。这意味着机构可以正式提交申请开立股指期货账户,准备入场了。 5月13日,中金所披露,已受理并批准了首批套期保值编码以及相应的套保额度。 “截至5月14日,股指期货开户数95%是自然人,2%~3%为机构投资者。但我相信,一年后这两者所占的比例会正好相反。”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5月15日在上海一股指期货研讨会上言之凿凿。 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康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股指期货市场有三大功能:套保、套利、投机,缺一不可。然而从目前的投资者结构来看,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以投机或套利为主,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的机构投资者的入场将进一步改善股指期货市场的结构和交易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市场的偏差,从本质上提高市场定价的效率。所以应该加快机构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的步伐。 这一支浩浩荡荡的机构大军谁先进场,何时进场,如何进场?本报采访了解到,券商可能捷足先登,公募基金对此还持谨慎观望态度,阳光私募和QFII态度积极,但还在等候中金所的最后发令枪。 券商或最先进入 “证券公司这些年来的经营波动是很剧烈的,以前是靠天吃饭,未来这样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中金所研发总监张晓刚在5月15日国资委研究中心主办的股指期货高级研讨会上说。 对于最先拿到“通行证”,原则上已经可以进场交易的券商自营部门和公募基金公司,李康判断:“在机构投资者中,券商最先进场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不过他同时表示,要正式进行交易还得等一段时间,证监会和中金所为了控制风险,或许会采取试点等形式,但估计最晚今年6月底以前就能正式入场。 上市券商中,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最为积极,分别于5月4日和5日发布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业务的董事会决议公告。 中信证券还对参与股指交易资金量进行了披露。该公司公告表示,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投资规模按合约价值计算不超过公司净资本的50%。广发证券董秘办人员在5月17日向本报表示,已经顺利拿到了第一批套期保值编码及相应额度。 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介绍,海通证券也将于本周内完成董事会批准自营业务参与股指期货套保交易的程序。 一家期货公司机构发展部的客户经理也表示,无论是上市券商还是非上市券商,都正在积极准备参加期指交易。 公募基金持谨慎观望态度 相较于券商洋溢的热情,在政策上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公募基金公司,却并不那么积极。 “还是行业特性的关系吧。”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表示,“我们主要是通过资产配置来为客户创造价值。像股指期货肯定不会作为我们的利润来源,我知道在香港,股指期货已经存在多年,但多数的公募基金参与度是非常低的。” 他表示,除非有的基金发行的时候就说明是130/30基金,有30%的部位来放空;但这些基金也只是为了进行利润和风险的锁定,不会用期指的杠杆放大利润。至于外界认为更适合运用股指期货的保本基金,上述人士认为,此类基金目前的策略多为CPPI(对冲保险策略与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并不需要用到股指期货。 另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表示了相同的谨慎看法。但他指出,追求绝对收益的专户理财部门倒是有可能会参与股指期货。 在采访中,大多数基金公司表示短期内不会立刻进场交易期指,大家仍然在等待监管部门有关投资股指期货的进一步细则出台,比如有关基金合同的具体规定。 但也有个别基金公司已经摩拳擦掌。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便告诉记者,该公司最近特成立了一个股指期货小组,由投资总监来牵头,包含了投资、研究、数量化、金融工程、产品清算、信息技术等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 信托、QFII仍在等待放行 券商、基金入场已经进入倒计时,而信托公司和QFII则还在等待。 QFII投资股指期货有关问题暂行规定的征求意见稿,直至5月初才下发到部分QFII手中,远落后于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 “首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获准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时间,应在未来3个月内。”徐凌向本报记者表示。 “目前证券和期货交易指引已经出台,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托业如何进入市场仍没有明确的说法,这里希望各方能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华宝信托投资总监王波在5月15日股指期货研讨会上呼吁。 据财新网报道,监管部门已达成初步共识,即将放行通过三类以上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22家阳光私募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这22家阳光私募公司管理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阳光私募市场的85%。 “届时机构参与股指期货规则将出齐,QFII和阳光私募进入股指期货的意愿更为迫切,他们将是股指期货真正的主力,机构时代即将到来。”一位券商分析师评论说。 责任编辑:姚晓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