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作为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徐远认为投资更多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所以投资者应该不断“修行”,他刚刚完成的新书《徐远的投资课》,也是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够理解投资。 近日,徐远接受了《巴伦周刊》中文版的采访,回答了投资者是否应该考虑宏观因素,如何把握宏观以及如何投资股票、基金、债券、黄金和房产等品类在内的多个投资话题,并给出了自己的投资建议,以下为经过编辑的访谈内容精选。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写《徐远的投资课》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写这本书之前有没有参考市面上类似的投资书籍? 徐远:这是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好回答一点,有没有参考市面上类似教材?应该说没有,因为目前市面上也没有这样的教材,至少我没有看到过,所以也没法参考。 第一个问题回答起来稍微长一点,因为我在这个行当里,从读博到教书,这十几年也做过一些投资,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我们的投资教科书和普通老百姓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挺大的,虽然用教科书来教育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它并非从普通投资者角度来说应该如何布局、配置和操作,普通老百姓更不可能直接来运用这些理论来投资。 所以当初我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是希望把这么多年的学术积累,包括宏观经济和金融学,加上自己的实践积累,希望能写出一本对普通老百姓有用的书。 “有用”的意思,就是说这本书的读者不需要读商学院、也不需要读博士就能够理解,每个老百姓都有理财和资产配置、保值增值的需求,那么在投资中应该如何从微观和宏观来思考?我想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说出来。 我花了挺长时间把学术化的语言变成通俗的语言。如果我写了大家看得懂的书,一本有用的书,通过看这本书可以少赔点钱,交一点学费,那么我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修行”的三层内涵 《巴伦周刊》中文版:“修行”这个词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这个词似乎不是学者的高频词,我理解这个词背后有一种判断:投资更多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能不能这样理解? 徐远:的确有这层意思,但我在用“修行”这个词的时候,大概还有两三层意思。 第一层,“修行”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就是我在书里面反复讲,投资需要你不断积累自己对于整个资本市场、对于资本价格规律的知识,这种知识包括金融和经济,也包括其他专业知识,知识越多,你做投资就会越游刃有余。而在超出你知识边界的地方,很容易就被别人收割,所以积累知识对一个人很重要。你还要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在哪里,这样的话才能比较安全、稳妥,投资最重要就是安全,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修行”除了积累知识之外,还要积累自己面对很多情况的处理经验,很多时候,特别是人在积累不够的时候,很容易着急,一着急的话,决策就更容易出岔子。在投资上,出岔子的代价可能很大。不怕做对很多次,只要做错一次,损失就会很大。所以对自己的交易风格和性格的修炼,也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第三层,就是你刚才所说的,投资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你在金融学世界里面待了几十年,对金融学科的基本面貌有了解,你对于它现在的理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没有什么疑问。经济学、金融学都还不是科学,只是艺术,我们对于学科的基本底架、基本假设,都还是在寻找和推敲当中,这在经济学家中应该是一个共识。 《巴伦周刊》中文版:作为一个学者,对于有效市场这种经济理论,从实践角度上您认为它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您如何向学生教授这些理论? 徐远: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既然投资不是科学,只是艺术,那么就涉及到对现有教科书和现有理论如何理解的问题。如果你粗略地说,很多理论都有道理,但是这意义不大,关键在于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有效市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时候有效,什么时候无效?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普通交易者,在面对一个高度有效的市场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说市场有效或者无效就完了,要知道市场为什么有效,什么时候有效,这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不管是学生也好,机构从业者也好,对于金融理论其实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你对资本市场高度的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游刃有余。所以不是机械的,而是慢慢加深理解,现有的知识理论在你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是有用的,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只是照抄的话,反而会有误导。 宏观思维必须贯穿投资始终 《巴伦周刊》中文版:很多投资者认为投资应该自下而上,因为宏观是无法把握的,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看法? 徐远:我觉得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宏观毕竟是一个系统思维,系统思维的意思是对你方方面面都了解才能把握,否则就很难把握。如果很难把握,一知半解,还不如不把握,就自下而上来做配置策略,反而会好一些。 但是再回过头看,如果我们再提高一点要求的话,宏观是不是一定就不能把握?也并非如此。我在书里也明确强调宏观的思维必须贯穿始终,其实宏观是要求对整个经济和资本市场运作有一个全局概念,有一个认知框架,不管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经济变迁,中期事件驱动和趋势,短期的波动,都需要了解。有了这些了解,宏观还是能看懂的。 我为什么强调做投资宏观思维必须贯彻始终呢?因为在不同的阶段,资产价格的波动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把长波、中波和短波结合起来,很容易犯下错误。 比如这本书里有一个部分专门讲,中国的股票市场,大家都说是牛短熊长,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句话也不那么准确,因为它大概有两年左右的一个波段,而且每个波段都很大,经常一涨就是50%、80%,一跌又会跌一半。如果你有很好的宏观思维,能够把握这样的大波段的话,对你的投资业绩会有很大帮助。 所以宏观思维其实就是要理解资产背后的一些大的趋势和大的波动,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讲,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都要在中国经济上升、改革开放和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看清楚。未来的经济拐点,也要从这些角度来看,否则就很难看清楚。 《巴伦周刊》中文版:所以这就是您为什么强调宏观思维必须贯穿投资始终的原因是吗? 徐远:对,对于宏观的理解,其实对于我们在做出择时决定的时候就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很多人在2019年、2020年对中国经济很悲观,对资产价格也很悲观,这样你就会错过这两年的大牛市了,对不对? 但是如果你对宏观有理解,你就会知道,虽然经济看起来困难,但是这两年还是牛市的话,那么你的收益会高很多。我在2019年初、2020年初,都公开说这是大牛市,不要错过。 暴雷事件不影响债券配置价值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在书中提到,债券对于居民投资的资产配置很有意义,今年信用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暴雷事件,那么您现在仍然坚持这一判断吗? 徐远:我的观点是不会轻易改变。我当时说债券有配置价值的时候有一个底层逻辑,只要底层逻辑不变,我的观点就不会变。而且你做预测的话,你要把未来的可能变化都考虑进去,不能风吹草动就改变预测,那就不叫预测,而是跟风。 回到这个问题,债券的配置价值是从总的资产配置角度来说的,比如说你看一个中产阶级,或者是更富裕一点的高净值人群,他大概合理的资产配置比例,比如40%的房产、30%的股票,然后剩下是债券和一些现金类的资产,这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稳健的,既能满足流动性需求,又足够安全,而且长期收益比较高的配置,虽然根据投资者的不同情况这个比例会变,但是从配置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配置框架。 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股市有30年的历史,债市其实真正的发展是从2007年以后,只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普通老百姓对“债”的性质了解不多,而且债的收益率从短期来看比较低,以前也就是六七个点,现在也就是四五个点,大家感觉好像不过瘾,其实投资更看重长期收益,加上安全第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债具有很好的配置价值。 中国信用债市场在发展当中有很多突发事件,明年、后年的情况目前也不是很清楚,但还有一个稳妥的办法,那就是配国债,购买长期国债或者找一些主要购买长期国债的基金,这是一个更稳妥的方法,比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收益要高,而且更安全,流动性也好,它是一个从多个维度来说都比理财好的品类。 《巴伦周刊》中文版:很多刚入门的投资者都会得到一个建议,与其买个股还不如买基金,其实您在书中也提出这样的建议。今年国内基金表现也很好,您觉得今年基金跑赢大市,而且远远跑赢个人投资者的现象,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徐远:今年基金业绩好,首先是因为大盘好,大盘指数特别是创业板,还有科创板块、医药板块,几个板块涨得很多。在任何一个年份,只要是牛市,总会有一批基金经理跑得特别好。因为这批基金经理就重仓这个行业,他可能就是投这个板块的,所以说问题的核心是今年表现好的基金,明年、后年还会特别好吗,还能跑赢大盘吗?这是核心的问题。 从普通投资者,特别是从新手的角度来说,买对了基金能获得双重收益,一是大盘上涨的收益,二是基金经理带来的额外收益。一般情况下,保守地说买大盘指数就好,或者是买行业指数就好。如果你自己经过认真做功课、研究,觉得哪几个基金经理比较靠谱,也可以买他的基金。 这是购买基金的两步法,第一步是买大盘或者指数,第二步是通过自己的功课去挑基金。 更坚定地看多房价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这本书里,您相当明确地判断中国的房价还有不少上涨空间,您现在还是坚持这个判断吗? 徐远:我的判断一旦形成,一定会有一个底层逻辑,而且一定考虑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变化。所以房产这个事情,我也研究了很多年,不会变。 你要想看清楚房子的话,它其实考验的是综合的经济学理解。房子的砖头水泥都不值钱,推动房价上涨的驱动力最终是这么几条:第一条是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第二是经济体的城市化,因为城里的房子才值钱;第三条是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还有人口变化的判断,这些因素是房子背后的基本价值,砖头、水泥和地,其实都是不值钱的。 我对房子一直看多,这种看多是基于过去很多年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对于物价水平的研究,对于中国人口结构的研究,还有对于资产价格基本规律的研究,把这几块学术基础放在一起,然后形成自己对中国经济未来和资产价格未来趋势的判断,房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资产。 过去几年,应该说我之前形成的判断都在不断被证实中,我的观点也越来越坚定。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刚才提到家庭资产配置的普遍规律中,比如说房产大概占40%,那么对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房地产价值可能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 徐远:刚才我们说的是高净值人群,高净值的意思是他买完房子之后,还有很多钱要买其他资产,买股票、买债券等等。但因为我们是个快速经增长的经济体,很多人的收入都在涨,所以需要动态性考虑,这时候只能是先上车,先买个房子,然后在房贷、基本生活和流动性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再考虑配置股票,配置债券。如果一个年轻人,刚刚毕业没几年,除了还贷之后就基本不剩钱了,这时你就不能要求房子只占他资产比例的40%,这个时候占80%可能也是合理的,因为财务约束摆在那里。 《巴伦周刊》中文版:包括“房住不炒”在内的中央政策,也不会影响房价的长期趋势? 徐远:“房住不炒”的实质,是我们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又一批人先富起来,那么这批人就通过买房子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导致后来的年轻人买房越来越难。 所以房价增速不能过快,增速太快年轻人就越来越买不起了。所以说房住不炒,其实是让房价增速变慢,但是未来趋势不会变。 我开过一个玩笑,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党中央花这么大力气把房价的增速压下来,就是给你机会上车。反正我的学生都是在我的说服下很快拿到房票,没有人后悔。 至于长期房价趋势,那是经济增长决定的。“房住不炒”只要不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就不会影响房价趋势。 取代美元的货币出现之前,黄金仍将上涨 《巴伦周刊》中文版:今年看好黄金的比较多,在黄金价格上2000美元之前,一个基本背景就是说全球央行大放水,您觉得在这种背景下,是不是黄金现在的配置价值更高了? 徐远:我还是那句话,资产价格不能看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一个季度。资产价格的短期波动受短期因素的影响太多,我们只能看趋势。大概是三四月份的时候,当时黄金价格是1600多美金,我说三年之内翻番。这涉及到对现有的整个国际,还有经济、地缘政治,加上货币体系的理解,现在整个全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而黄金是传统的避险资产。 而且,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演变,以前是美元主导,现在的美元的地位在下降,需要一个新的货币出来,但在新的货币出来之前,大家想来想去,还是只能是黄金。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加上黄金还有抗通胀的功能,各方面加起来,我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 《巴伦周刊》中文版:那么您怎么看待现在被大家称为“数字黄金”的比特币? 徐远:“数字黄金”这个说法其实比较准确,因为比特币其实不是货币,它是一种资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它未来也不会是货币,因为货币是主权国家央行发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支付媒介,而且价值要稳定,比特币价值波动那么大,怎么可能是货币呢? 但是比特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它满足了一些需求,比如灰色交易、匿名性交易的需求,它还会存在,它应该会是人类整个资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巴伦周刊》中文版:有种观点认为,只要有10%的人、5%的人把黄金储备转化成比特币,比特币的价值还会翻几番,您如何看待? 徐远:我就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把黄金储备转化成比特币,毕竟它还是一个灰色交易区域,它可能会增长,对灰色交易的需求会增加,但是对黄金的需求也会增加,但是为什么要转呢?一定要找到转的理由。 我的长项是看宏观和资产大波段 《巴伦周刊》中文版:可以谈谈您最成功的投资,或者投资中最大的教训吗? 徐远:我自己会做择时,这与我专注宏观分析有关,但我对几乎所有人都不建议做择时的操作。我做择时,只是因为我自己对判断经济周期有很强的兴趣。在2019年初、2020年初,我都做出了牛市的判断,也参与了这场牛市,所以我做投资,更多是在看宏观和资产大波段,这是我的长项。 但对那些投资经验不丰富的投资者来说,自己去挑选股票风险还是挺大的。我早期在个股上花的精力比较多,但是回报也不高,我做个股的业绩很一般。虽然我会花很多时间看企业,看企业的商业逻辑,我自己也写过很多笔记,看企业的商业逻辑是否稳健,但是说到底,个股不是我的兴趣点,也不是我所擅长的领域。而且,即便你对一个企业花了很多功夫,也不意味着你能判断它的股价,很多企业内部人都在判断自己公司的股价上犯了很多错误。 所以最后还是要专注于自己特别喜欢思考的事情上,因为如果你喜欢思考这件事情,你就会想得更加透彻一点,风险也会更低一点。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