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极端分化的抱团行情。在大盘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上涨公司数量反而持续走低,一度出现大盘上涨而超过80%的公司股价下跌的极端情形,市场对这种特殊的行情特征极其关注。本文梳理了2000年以来此类极端分化行情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这种极端分化抱团行情出现在岁末年初(11月至次年1月)的概率较大;(2)此类行情分化特征并不是未来行情变化的充分条件,或者说这种极端分化并没有很强的风险提示作用,过去历史上最极端的两次分化行情(2006年12月和2014年12月)均处于牛市中期;(3)极端分化抱团行情持续时间以往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后续行情大概率会扩散或板块轮动。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行情会扩散同时抱团也会持续,即抱团板块行业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品种大概率依旧是龙头成长公司。 2021年开年第一周,市场前四个交易日走出了四连阳行情,并于周五盘中突破上证综指前期3587点的高点。与火热的市场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上涨公司数明显下降,上涨公司数占比从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79.7%,一路降至1月7日的19.2%。1月7日,在指数小幅上涨的同时,全部A股涨跌幅中位数仅为-3.12%。有人称之为“机构牛”,有人称之为“消灭散户”行情。总而言之,市场出现了极端分化的抱团行情,除了少数抱团板块外,赚钱效应普遍不佳。 为了研究极端分化行情的特征,本文梳理了2000年以来发生的历次极端分化行情。历史上此类行情发生了12次(不含本次):①2003年12月 ②2005年7月 ③2006年11月至12月 ④2007年6月、8月、10月 ⑤2008年4月、8月 ⑥2009年6月 ⑦2011年12月 ⑧2012年11月 ⑨2014年11月至12月 ⑩2016年1月 2017年5月 2018年1月。其中抱团程度最高、行情分化最极端的两次为处在大牛市中期的③2006年11月至12月和⑨2014年11月至12月。具体特征如下所示。 通过对A股自2000年以来的极端分化行情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极端分化抱团行情出现在岁末年初的概率较大。A股历史上的12次(不含本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有7次出现在岁末年末时期(11月至次年1月),这意味着极端分化抱团行情的形成并不是随机的,可能存在下述几种因素,助推了极端分化抱团行情的发展。 1、公募基金影响力扩大。近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机构。由于公募基金具有相似的投资体系和决策框架,并且考核往往在年末进行,容易导致年末抱团行情的产生。 2、新基金发行正反馈效应。抱团行情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募基金的相对收益率与业绩排名结果。早期抱团成功的基金排名靠前,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基金公司也常在此时发行爆款基金,募集来的资金继续投入抱团板块,助推抱团板块持续上涨,形成正反馈效应。 3、题材炒作与业绩真空期。从事件驱动的角度来看,每年3月份有“两会”,前一年12月会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本年度的政策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政策题材炒作是抱团行情的推动力之一。另外,每年10月公布三季报业绩后,年报数据最迟需要待次年4月公布,长时间的业绩真空期意味着抱团板块的基本面难以证伪,推动了抱团行情发展。 第二、此类行情分化特征并不是未来行情变化的充分条件,或者说这种极端分化并没有很强的风险提示作用,过去历史上最极端的两次分化行情(2006年12月和2014年12月)均处于牛市中期。一方面,我们发现12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中有7次出现在牛市阶段,5次出现在熊市阶段,极端分化抱团行情出现的概率与市场所处牛熊阶段没有明显关联。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极端分化抱团行情的结束与牛熊切换基本无关,此类行情分化特征并不是未来行情变化的充分条件,或者说这种极端分化并没有很强的风险提示作用。历史上最极端的两次抱团行情分别出现在2006年12月和2014年12月,这两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下的全部A股月涨幅中位数与上证综指月涨幅差值分别达-24.56%、-27.56%,大盘股表现远好于小盘股。从行情发展阶段来看,两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均处于历史级大牛市的中期,抱团行情出现改变之后,股市仍然继续上涨了较长时间。 第三、极端分化抱团行情持续时间以往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后续行情大概率会扩散或板块轮动。在我们统计的12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里,持续时间达两个月的极端分化行情仅出现2次。分别是2006年11月至12月和2014年11月至12月,在这两次极端分化抱团行情里,非银、银行板块持续暴涨,引发了连续两个月的大盘股行情。回顾历次行情,以往的极端分化抱团行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后续行情大概率会扩散或板块轮动。 综上,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行情会扩散同时抱团也会持续,即抱团板块行业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品种大概率依旧是龙头成长公司。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