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电动车)行业又重返增长的快车道,渗透率从5%提升到12月当月的9%。行业从早期依靠政策的单轮驱动,全面转向政策加市场的双轮驱动,私人用户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驱动力还在持续地增强。” “(比亚迪去年)3月份推出了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把电动车的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彻底解决市场的安全痛点,同时也促进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2021年将是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行业格局加速调整,变革从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战国时代,电动车产业在十四五加速迈入新发展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汽车电动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推进汽车全面电动化更加紧迫。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且70%的进口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 同时我们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的保有量约1.2亿台,每年交通运输消耗全国的石油占比也是70%,我国的石油储备只有28天。 通过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汽车全面电动化,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为最低,对国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安全保障。” “电动化需要插电混动和纯电动双管齐下。去年电动车市场是两头涨,一头是中低端,另一头是中高端。除纯电动车以外,插电混动技术依然是一条重要的技术路线。” 以上,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云论坛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王传福结合比亚迪自身技术发展,分析了当下中国和全球市场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三点建议。以下为王传福演讲全文。 电动车行业从早期依靠政策的单轮驱动 全面转向政策加市场的双轮驱动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再次相聚电动汽车百人会。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汽车行业各界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稳住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复苏,在下半年实现了强有力的市场反弹,体现了汽车工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责任担当和发展韧劲。 首先我谨代表比亚迪公司,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对比亚迪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电动汽车百人会搭建了行业学习的交流平台。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汽车工业也经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汽车电动化方向非常明确,趋势不可逆转。新冠疫情正在加速,汽车产业链、创新链的重构,形成新发展格局。 回顾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从2005年到2015年,10年时间,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了1%。从2016年到2019年的上半年,三年多的时间渗透率从1%快速提升到5%。 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的上半年,受宏观经济、行业调整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增长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又重返增长的快车道,渗透率从5%提升到12月当月的9%。 行业从早期依靠政策的单轮驱动,全面转向政策加市场的双轮驱动,私人用户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驱动力还在持续地增强,这是行业各界坚定信心,拥抱变革,共同奋斗的成果。 比亚迪推出一系列新车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比亚迪坚持技术创新,苦练内功,聚焦市场痛点,3月份推出了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把电动车的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彻底解决市场的安全痛点,同时也促进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搭载“刀片电池”的首款车“汉”,自7月份上市以来,连续5月销量攀升,在12月份突破了1.2万台,累计销量突破了4万台,实现了中国品牌首次成功立足于豪华轿车的市场。 在成功投放汉以后,8月份我们推出了2021款的唐,9月份上市了song plus,12月份上线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实现了产品的持续热销,品牌逐步迈向中高端。 电动车销量连续8年中国第一。 伴随一系列的新车上市,比亚迪先后推出了高性能的碳化硅电控模块,DM-p混动技术,高智能的Dilink3.0和Dipilot技术,以及热效率高达43.04%的骁云-插混专用1.5升高效发动机技术。 最近比亚迪又推出了 DM-i超级混动,打造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覆盖大部分城市日常通行里程数,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紧凑型轿车,在亏电状态下能实现百公里的油耗,可达3.8升,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可超过1200公里,驾驶体验无限接近纯电动车,将加速电动车对传统车的百年变革。 2021年是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 变革从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战国时代 去年11月份,国家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了行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提出了2025年,电动车新能源占比销量20%。到2035年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接下来的5年,行业年增长复合率可达37%以上。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制定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5年电动车的推广目标,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 比如深圳和上海在2020年,全年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均超过20%,12月份深圳电动车的渗透率已超26%,上海更是突破了35%,跑出了加速度。 随着近年来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加速、噪音、能耗、维修便利性、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已全面超越了燃油车。电动车全面替代燃油车的时机已成熟,行业新旧动能加速转化,迸发出巨大的机遇和能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1年将是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行业格局加速调整,变革从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战国时代,电动车产业在十四五加速迈入新发展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汽车电动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汽车全面电动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和汽车强国的战略选择。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7个国家,25个城市宣布或制定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 比如美国加州在2020年9月宣布,2035年前逐步淘汰汽油动力新车销售;英国去年2月份,把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从2040年提前到2035年,11月再次提到2030年;日本在近期也提出,2035年淘汰传统燃油车的销售。 去年欧洲电动车全年的销量预计超过120万台,同比翻番。 其中德国仅用半年时间,电动车的月渗透率从7%提高到20%,全年电动车的渗透率预计可以达到12%; 挪威电动车的渗透率在11月份已经达到80%,预计全年挪威的电动车渗透率在70%以上,应该是全球第一。 中国推进汽车全面电动化更加紧迫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推进汽车全面电动化更加紧迫。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且70%的进口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 同时我们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的保有量约1.2亿台,每年交通运输消耗全国的石油占比也是70%,我国的石油储备只有28天。 通过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汽车全面电动化,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为最低,对国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安全保障。 去年9月份,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加速汽车全面电动化,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是我国实现2030年和2060年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减少石油依赖,治理空气污染,实现汽车强国梦。 比亚迪坚持聚焦市场痛点,通过高安全的“刀片电池”,高效率的DM-i超级混动系统,高性能的碳化硅芯片等创新技术,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以开放的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引领创新链的发展,助力行业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比亚迪将加快零部件向行业开放供应。 今年初,比亚迪在国内乘用车领域发布了品牌的新标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汽车工业百年的变革,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到全面开放创新之路。 电动车发展的三点建议 当前电动车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时不我待,唯有奋进方可成功。 关于未来的发展,我想再提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完善电动车安全法规标准。 汽车工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期,变革需要有创新的技术、产品和引领行业的标准,要能解决市场的痛点,10多年前推广电动车,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续航里程,现在全国电动车的保有量也超过500万台,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安全。 比亚迪推出汉车型的持续热销,正是因为解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痛点,电动车的安全关键在于动力电池,针刺试验是动力电池测试中非常有效苛刻的一种方法。 2015年旧版的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明确规定,单体电池进行针刺试验,应不爆炸不起火,因此我们建议把动力电池的针刺试验逐步列入强制性标准,同时把目前热扩散的适应要求不短于5分钟,提升到不短于30分钟。 第二,增强双积分价格的可预见性。 参照农业粮食储备调整机制,建立积分池的管理机制,积分供需关系受行业各车企的产量、油耗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会导致某些年份积分供大于求,某些年份积分又供不应求。 通过建立积分池管理制度,可在积分供大于求的时候,把多余的积分放入积分池,在供小于求的时候,再把积分池拿出来使用,以此调节各年份积分市场的供需平衡,保证双积分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个建议,电动化需要插电混动和纯电动双管齐下。去年电动车市场是两头涨,一头是中低端,另一头是中高端。除纯电动车以外,插电混动技术依然是一条重要的技术路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三重并行的发展路线,插电混动与纯电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路线,也是全球主流的技术方向。 插电混动实现了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行驶模式,对我国实现2025年到20%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比亚迪新推出的DM-i超级混动将进入紧凑型、中型和大型的SUV等燃油车绝对主导地位的细分市场,加速电动车对传统车的替代。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一年比亚迪交易行业各界共同努力,为十四五的电动车的行业发展持续奋斗,谢谢。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