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称,美国联邦检察官正在展开调查,以了解摩根士丹利公司在由其帮助设计的抵押贷款衍生品交易中是否有误导投资者的行为,以及是否与投资者对赌。这也是继4月16日美国证监会指控高盛公司欺诈以来,美国监管部门针对华尔街投行采取的第二次行动。从高盛被指欺诈不到一个月大摩又遭调查的情况来看,美国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华尔街投行金融衍生品欺诈的案件将不会让人意外。 美国打击“金融衍生品欺诈” 据证券日报报道,美国证券委员会(SEC)指控称高盛涉嫌证券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但随后高盛发表声明称,SEC采取的行动仅与单独的一桩交易有关,而大量的确凿资料表明这些指控在法律和事实上都没有依据。 国内某大型投行负责人表示,这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是时候规范一下金融衍生品了。 金融衍生品“罪恶”亟待遏制 对于这次美国金融企业的欺诈事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此前就表示,前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企业因衍生品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几乎每个事件中都能窥见国外金融机构的身影,不排除其中存在欺诈行为。政府有责任去调查,以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国研中心研究员李青原也表示,中国一定要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个东西分开,防止金融业混业经营。对于美国金融机构这几年所犯错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杜绝其发生在中国的金融企业身上。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 据北京日报报道,去年1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项长达1279页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将成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从而令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全面重建。在新的金融改革法案中,要求华尔街的银行通过公开透明的清算机构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此次,高盛涉及的“问题产品”——担保债务凭证便列入了未来的重点审查对象之中。 据中证报报道,针对现行体制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问题,新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特别提出要从增强透明度、简单化、公平性和可得性四方面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并成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尽管这一条款一直以来都是国会两党争议的重点,但高盛“欺诈门”事件的曝光,为力主改革的民主党提供了绝佳机会,也为美国金融改革提供了一个最佳注脚。 中国的金融创新产品该何去何从? 当美国的金融创新巨头屡屡“栽倒”时,中国的金融创新产品该何去何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表示,我国在反省如何防范类似的危机重现的时候,应注意不能走极端。他指出,如果一味限制金融创新活动,也会遏制经济复苏的活力,应当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金融创新产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也表示规范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客户参与全球服务和竞争的必经之路。刘明康称,现阶段应该培育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但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产品的复杂化,在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也坚决反对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 央行:尽快研究构建场外衍生品市场集中清算机制 央行在12日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表示,尽管目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仍有必要未雨绸缪,尽快研究构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集中清算机制。 报告称,近年来,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利率衍生品及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加强交易、清算和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欧美等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中央对手的经验,对我国发展衍生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目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中央对手并不存在政策和法规制度方面的障碍,已有的衍生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或容易标准化,2009年11月成立的上海清算所也可以作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中央对手。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由于目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总体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引入中央对手将主要面临来自市场需求方面的制约,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也相对有限。 小知识 美国:金融衍生品首入监管 据每日经济新闻称,2009年末,美国众议院以微弱的票差通过了关于金融监管系统改革的法案。法案的有一大块内容包括将金融衍生品纳入强力监管之下,部分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需经清算和交易机构或类似机构审查;未集中清算的信用违约掉期必须向交换所或监管者报告;监管者可对信用违约掉期交易以及基于证券和商品交易的衍生品设定头寸限制。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