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证券要闻

监管层10天内2次发声鼓励养老金入市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1-02-09 08:54:16 来源:证券日报网 作者:孟珂

今年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入市成为监管部门工作的重头戏。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企业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积极通过适当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作为重要的长期资金,不仅实现较好收益,也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压舱石”。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企业年金规模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由用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家庭或个人安排的养老储蓄计划,即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


目前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占主导地位,1月26日,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稳步推进,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合同规模1.24万亿元,到账金额1.05万亿元。


对比前两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17个省区市委托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580亿元,已经到账的资金达到6050亿元;截至2019年底,有22个省区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总金额达到10930亿元。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在持续推进,规模逐步攀升。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养老金第二支柱入市规模,人社部于2020年12月30日调整了年金基金投资范围,规定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


据梳理,监管层10天内已至少2次公开发声鼓励养老金入市。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


“养老金入市,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显著的增量资金,加大市场活跃度。”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下一步推动养老金入市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从投资的比例上限加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从行业投资的中长期理念加以引导。


第三支柱发展空间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5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8.1%。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十分突出,我国居民养老的持续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壮大个人养老金市场,将是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补充甚至是补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个人养老金属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空间很大。个人养老金的入市,一方面是养老金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天然要求,它可以扩充投资渠道、增加中长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可以起到在中长期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


陶金表示,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投资管理实力,代表了相对稳健、长期的投资风格,更与养老金的收益要求和风险偏好相对契合,适合承接这些大规模资金。


陈雳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国内的重要社会保障基础,也要发挥其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公募基金作为市场投资的手段方向之一,可以协助实现养老金的保值目标。


谈及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陶金认为,当前个人商业养老金试点包括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其中,养老目标基金试点不断扩大,运行平稳,已发行的产品收益都为正,但也发现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并不受市场所广泛欢迎。鉴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以及日益扩大的需求,在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主体资格、产品类型等方面,都可以在试点基础上合理补充,以解决部分产品不受市场欢迎等问题。当然由于养老金的安全性质,对发行主体和产品投资策略的宏观、微观上的监管把控必须比其他产品更加严格。


那么,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将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陶金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长线资金进入股市,有利于增加股市流动性,推广市场价值投资理念,长期来看对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有利。短期看,公募基金吸收这些资金应该会有序进行,增量资金进入市场不会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