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以来,沪钢出现了一轮幅度超过13%的阶段性回调。一方面国内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对整个商品市场形成了打压;另一方面外围市场利空因素持续不断,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欺诈的风波刚刚平息,希腊、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债务问题又显示欧元区市场仍令人担忧,压制了市场的风险偏好;此外,4月份国内大部分钢企都与三大矿商达成了临时定价协议,二季度的协议矿价虽然涨至130美元/吨,但相比当时180美元/吨以上的现货矿价仍便宜很多,这也促使钢市的一波成本炒作行情暂告一段落。 消费旺季下游需求能否摆脱不振格局成为关键因素 目前来看,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给整个商品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钢价则是受到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地方政府可能进一步出台抑制地产投机政策的预期仍然非常强烈。在此背景下,建材现货市场的恐慌心态逐渐蔓延,并且受终端需求一贯的“买涨不买跌”心态影响,市场成交情况较为低迷,这从近一段时间的去库存化情况可见一斑。截至上周末,螺纹钢的社会库存已经连续两周出现增加,尽管从螺纹钢期货上市以来其金融属性越来越强,钢价上行阶段市场上囤货待涨的行为比比皆是,难以侧面推断建材的需求情况,但钢价下跌过程中伴随着的库存增长往往反映出了市场的需求萎靡。另一方面,5月份为传统的建材消费旺季,库存连续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终端需求方观望情绪较重。后期,房地产市场是否会面临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以及央行是否会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预期均存在着不确定性,传统消费旺季中建材需求能否放量增长将成为引导钢价的关键性因素。 钢价逐渐进入生产成本区,成本因素或再度引起关注 在近期的现货市场上,上海地区三级螺纹钢的报价从4400元/吨连续下挫至3880元/吨附近,回落幅度近12%。我们可以按照大部分钢厂和国际矿商签订的二季度铁矿石协议价格130美元/吨来计算一下,钢厂的成本应该在3900—4000元/吨,那么后期如果钢价继续快速下挫且跌破钢厂的成本线,将会使钢厂的利润越来越少并产生亏损,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会引发钢厂的减产保价行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产量的减少或许会对当前疲弱的钢价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根据当前的格局,对于铁矿石的协议定价,三大矿商已经就与现货市场挂钩的指数定价模式达成了共识,很可能采用普氏铁矿石指数进行结算,且国内的钢厂也只能妥协接受。后期有两方面的情况需要我们关注:第一,国际矿商与客户达成的是季度短期协议;第二,当前的协议价格是基于到岸价格而非以往的离岸价格。据了解,力拓、淡水河谷以及必和必拓已期望在本月末开始新一轮的价格谈判,并且基于3—5月份的平均铁矿石现货价格来确定三季度的报价,报价将提高至160美元/吨。那么在接下来的5月底6月初,国内钢企将会再次面临着成本提高的压力,并且基于到岸价格的协议将意味着中国钢企不但失去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价格,还将丧失了海运费定价权,将承受矿石和运费双重波动的风险。另外,近期波罗的海海运指数连续上行且创出本年度新高,此指标一般规律上对钢价具有领先意义。因此,随着钢材市场逐渐对国内外利空因素的消化和风险释放,成本因素或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 期现货价差逐渐缩小,钢价下行空间或被压缩 考虑到活跃性及资金关注程度因素,我们选取了2009年7月27日至今的期现货价格来测算,可以观察到螺纹钢期现货价差与沪螺纹钢指数的走势规律。第一,螺纹钢的期现货价差有90%的概率落在300—700元/吨,有60%的概率落在400—600元/吨,而随着最近数日沪钢的加速下跌,已使得当前的期现货价差围绕在300元/吨附近波动,处在价差振荡区间的低点。第二,2009年9月底10月初期现货价差在300元/吨之下,沪螺纹钢指数下探到3600元/吨附近的底部并逐渐企稳;今年1月底2月初期现货价差在400元/吨附近,沪螺纹钢回调至4100元/吨附近的阶段性底部并逐渐展开新一轮的上行。那么按这个历史规律来看,一方面当前的期现货价差已经跌至300元/吨附近,这在历史概率上频率较小并且已经达到期现货价差振荡区间的低点,则期现货价差再次上行回归主振荡区间400—600元/吨的概率加大;另一方面本轮阶段性调整的回调幅度已经达到700多点,结合之前的规律在期现货价差达到相对低点的时钢价的下行空间很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综上所述,成本因素或将再次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与此同时,近期国际市场对于钢材的需求开始显著回升,当前其他国家的钢材市场需求反弹速度要快于中国市场,这也可能成为带动铁矿石等炼钢原料价格再度上行的因素。但仅仅依靠成本还难以支撑钢价的企稳反弹,下游市场需求情况能否配合放量增长将成为引导钢价的关键性因素。后期来看,沪钢在经历了此轮阶段性调整后很可能出现一轮反弹行情,技术方面投资者需要关注螺纹钢主力合约能否在4150元/吨附近寻得有效支撑,并在周线图中能否收出阳线,这也将增大沪钢走出一轮反弹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