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中长线配置机会 节前股指连续大涨,对应的“核心资产”估值偏高,自身存在回归合理估值的需要。从估值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是企业盈利持续改善的基础,也是股指最重要的基本面支撑。等待股指回到合理估值区间,将再次吸引中长期资金配置。 图为沪深300、上证50和中证500市盈率 春节过后,股指呈现快速下跌的走势。2021年2月18日,沪深300指数自历史高位5930点开始回落。截至3月15日收盘,累计下跌16.6%,其间上证50指数累计下跌13.2%,中证500指数累计下跌9.4%,创业板指数累计跌幅达23.9%。从外部影响来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近期国内监管层严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事件降低了风险偏好,是引发股指下跌的直接原因。但从内在原因来看,节前股指连续大涨,对应的“核心资产”估值偏高,自身存在回归合理估值的需要。 我们从股指的估值模型来看,分子端由企业盈利构成,而分母端由无风险利率和风险偏好构成。所以,企业盈利增长、无风险利率下降或者风险偏好回升,都能够提升股指的估值水平,反之企业盈利下降、无风险利率上升或者风险偏好下降,都会降低股指的估值。 经济稳定复苏,股指长期受到企业盈利支撑 企业盈利除了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战略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但股指反映的是整个股票市场,长期来看,企业盈利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按时间的长短划分,经济周期可分为短周期(基钦周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其中短周期(也称库存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4年。2002—2019年底,我国共经历了五轮库存周期,平均持续时间为40个月左右。长期来看,企业盈利和库存周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当企业盈利处于上行周期,对应被动去库存和主动补库存。当企业盈利处于下行周期,对应被动补库存和主动去库存。2020年年初,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深度探底后开始复苏,并伴随着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开启,企业盈利增速探底回升,进入上行周期。根据库存周期推断,企业盈利上行周期有望持续至今年二季度。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人群和范围扩大,全球经济复苏加快,2021年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录得53.9,创近3年新高;美国2月ISM制造业PMI回升至60.8,创2018年9月以来新高;欧元区2月制造业PMI上升至57.9,为2018年3月以来新高。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由被动去库存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2020年1—12月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5%,连续两个月回升。2020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1%(前值2.4%),连续3个月转正,自去年2月以来,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0个月回升。其中,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1%(前值15.5%),已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预计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显著扩大,全年将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整体保持较快增长。 货币政策保持稳定,无风险利率波动空间有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去年三季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步入正轨,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边际减弱,M2增速高位回落。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自去年4月开始回升,由2.5%最高上升至去年11月份的3.3%,国债利率上升反映市场对我国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速的高点将在今年一季度出现,预计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将达到阶段性高点,整体维持在3%—3.5%区间波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无风险利率上行或下行的空间有限,对股指估值的影响偏中性。 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国外方面,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纾困法案,刺激股市、商品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有助于提升风险偏好。但同时受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推动,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已突破1.6%关口,未来不排除继续上升的可能,是加剧市场波动的一大隐患。国内方面,随着经济回归潜在产出水平,稳杠杆和防风险的预期上升,股指经过连续大跌后,市场信心需要时间修复。 因此,从估值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是企业盈利持续改善的基础,也是股指最重要的基本面支撑。因此,我们对股指的中期走势并不悲观,短期快速调整是回归合理估值的需要。等待股指回到合理估值区间,将再次吸引中长期资金配置。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