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浩瀚的大金库 黄金的元素符号来自拉丁文,原意是“光辉灿烂的黎明”。“黄金”一词在梵语中意为“在闪光”,在德语中含有“明亮”的意思,在意大利语中则代表着“黎明之光”。现在普遍认为,古代的黄金崇拜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古人对太阳充满了狂热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而和太阳一样散发着神秘光芒的黄金就是太阳的化身,拥有了黄金也就拥有了太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 世界上黄金储量最为丰富的地方在哪里?说出来会让许多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此——海洋。 海洋的面积占到地球的70%以上,就是在这些海水中蕴藏着大约2000万吨黄金。然而这些黄金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静静地躺在海底等着被人捡走,而是大部分融合在这些海水中,和海水融为一体。但金子在海水中的密度非常低,提取的成本非常高。 基于目前现货黄金每盎司1490美元的价格来计算,海水中所有黄金的价值大约有29800万亿美元。2018年美国的GDP总量仅有20.49万亿美元,全球的GDP总量也才85.79万亿美元,和这些黄金的价值比起来连个零头都不算。 这就意味着在全球这些海水中有着巨大的宝藏,可惜提取的难度很大。基本上一升水中所含的黄金只有十亿分之十三克。 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黄金,绝大部分还是在陆地上。世界主要产金国分布于南非、俄罗斯、加拿大以及美国。其他主要产金国还有非洲的津巴布韦、加纳,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亚洲的中国、菲律宾,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上海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的金矿储量相对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金矿在空间分布上比较不平衡。全国共有7个岩金生产基地,分别是胶东、小秦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湘黔桂三角区、鄂皖赣三角区、新疆北部。我国伴生金储量占全国金矿总储量的28%,绝大部分来自铜矿石,少量来自铅锌矿石,主要集中于江西、甘肃、安徽、湖北、湖南5省,约占伴生金储量的 67%,其中江西居第1位。伴生金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储量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数,所以伴生金是中国金矿资源的一大特点。 小贴士 曾经有个叫作Ford Jernegan的人,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计划在美国长岛附近设立海水处理厂,通过电解的方式从海水中提取黄金。Ford Jernegan说服当时非常有钱的人,向他们募集了100万美元,建立了Electrolytic Marine Salts Company来提取黄金。这个工厂设在偏僻的海岸,远离投资者的视线。1898年投资者们开始询问Ford Jernegan这个工厂的运营情况以及收益,但是Ford Jernegan带着这些钱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一个破乱不堪的旧工厂。 想一想 中国黄金储量第一市是哪里?(目前山东莱州已探明的黄金储量达2000多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金储量第一市。) B 银针是否能验毒 我们在宫廷剧中经常看到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人被一杯毒酒毒死了,然后传唤过来一个太监,掏出一根银针,插入酒中,发现银针变黑了,就说明这酒有毒。 古时候常用这种方式来判断送给皇帝或者达官贵人们的饭菜是否有毒,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不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银针验毒,要先知道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古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有毒物质叫作“砒霜”,还有一种叫作“鹤顶红”,其实鹤顶红跟砒霜的成分是一样的,都是砷的氧化物。砷这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经常以硫的矿石、矿物的形式存在,比如说雄黄还有雌黄。过去因为工艺限制,对于砷的提纯不够精细,制造出来的砒霜中会留有一定的硫的杂质。而银这种金属遇到硫元素时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变黑。所以古时候通过银针验砒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银针检验硫的过程,真正的纯砒霜用银针是测不出来的。 银的化学性质其实并不活泼,在常温下不与氧反应,属于比较稳定的元素。如果长久暴露在空气中,则和空气中的硫化氢化合,表面变成黑色,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小贴士 宋慈可以说是世界法医界的鼻祖。他在《洗冤集录》中记载过使用银钗来检验尸体是否有中毒的表现。他使用的办法是把银针插入死者口中,然后用纸封好,过一段时间后把银针拿出来,如果发现银针变黑,擦洗也不能去掉,就认为这个人有中毒的表现。这种方法现在看来也值得怀疑。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他验出来的并不是毒而是硫;另一方面,就是人体腐烂之后会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中也含有硫,当银针遇到人体腐烂而产生的硫化氢的时候也会变黑,不管这个人中毒与否。现在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科学仪器来检验各种各样的毒品,已经不再使用这种粗糙的方法了。 C 发现美洲银矿——白银生产的分水岭 明朝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结束了我国白银匮乏的状态,白银成为推动明朝经济货币化的重要力量。当时海外白银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日本的白银,在唐代其遣唐使的贡品中往往可以看到白银,而其带回日本的物品中各类钱币屡见不鲜;第二个更具有意义的是美洲白银,通过各种贸易渠道流入中国,让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与地理大发现的第一次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冒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545年,一个叫瓜尔巴的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高地发现巨大银矿山,这座银山被喜出望外的西班牙人取名为“富山”(The Rich Hill),成为美洲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随着1563年在秘鲁发现提炼银子所用的水银,美洲白银开采全面发力,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估算美洲白银最高年产量为300吨。1500—1800年,玻利维亚、秘鲁和墨西哥占世界白银生产和贸易的份额超过85%,其余份额主要来源于德国、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以及智利和日本。 1850年后,其他国家白银产量上升,尤其是美国发现了内华达州的康斯托克矿和科罗拉多州的莱德维尔(Leadville)。1876—1920年,全球产银技术创新和新产地开发呈现爆炸式增长,加拿大、美国、非洲、墨西哥、智利、日本及其他部分国家继续发现新矿,产量也因此扩大一半,至每年5386.4吨。尤其在19世纪最后25年内白银年产量是前75年平均产量的4倍,达到3401.9吨。 20世纪20年代之后,由于高等级的矿石基本被耗尽,对低等级贱金属矿石的提炼、含银固体废物的再回收利用成为白银生产的又一重要来源。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15”中的数据,全球银矿产资源储量约为570000吨,主要分布在秘鲁、波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的银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5位,约为43000吨,占全球储量的7.54%(见下表)。 表 全球银矿产资源储量具体分布 资料来源:Wind,恒泰期货 小贴士 白银生产主要分为矿产银和再生银两种。基于白银矿产资源多数是伴生,因此矿产银分为独立银矿原生矿产银和铜铅锌等基本金属伴生副产矿产银。再生银主要是从含银固体废弃物(如有价废渣、废件等)和贵金属表面处理的镀液、照相行业定影废液显影等废液中回收。 世界矿产白银生产主要集中在白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而再生银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白银消费大国。目前,中国、秘鲁、墨西哥、澳大利亚、玻利维亚、俄罗斯、智利、美国、波兰和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10个白银生产国。 我国白银产量主要来自铜铅锌金属副产,其余来自再生和独立银矿。由于国内铜铅锌等产量大幅增加,国内白银产量也随之增加。主要白银生产省份依旧集中于湖南、河南、云南和江西等地。据统计,我国白银总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D 全球最大的金银生产国——中国 2019年8月29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中国黄金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黄金总产量为513.90吨,其中自有矿产资源黄金产量为401.12吨,与2017年同期相比减少25.02吨,同比下降5.87%,但我国黄金产量仍稳居全球首位,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我国黄金产量占全球比重约为11%,比2007年下降0.93%,与第2名的差距由2007年的133吨下降至86吨。 近年来,我国黄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在黄金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产业链不断延伸,已形成从上游勘探、采选冶炼到加工及终端市场全覆盖的完整产业链,并且横向延伸,实现了从单一黄金生产向多金属并举的扩张,黄金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由百亿级上升到千亿级。目前,大型黄金企业集团已成为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商,中国黄金、紫金矿业矿山铜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国黄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金矿分布较广,类型较多。从金矿资源特点来看,主要以岩金为主,伴生金比重较大,难选冶金矿占比较高,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目前黄金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破碎/细磨、选矿、预处理、浸出、提取与回收、精炼及“三废”处理等过程单元。由于金矿石的性质不同,生产工艺会有一定的差别,下图为黄金生产工艺的简单流程图。 图 黄金冶炼流程图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局 世界主要产银国的产银量都比较稳定,其中秘鲁、墨西哥、中国和澳大利亚是排名世界前四位的产银大国,前三大产银国从2005年至今的产量均保持在2000吨以上,而澳大利亚的产银量也多年保持在1500吨以上。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白银生产国,多年来矿山银产量节节攀升。据国内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总产量达到11617吨,银产量主要来自铅锌矿和铜矿。白银资源分布广泛,但探明储量相对集中。 目前白银主要是火法银冶炼,工艺流程包括:先进行熔炼使银初步得到提纯,然后进行转炉熔炼,经过冷却收尘系统,电解提纯银金属,针对电解生产中的木叶进行洗涤,废液可以循环使用;最后采用中频炉铸锭,按规格要求对银锭表面处理,打印标识。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