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红枣种植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与消费国,至2019年我国有超过世界98%的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占有世界近100%的红枣贸易额。 作为一种传统的本土水果,红枣在国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现阶段国内红枣的主要用途包括制干、鲜食以及食品加工,而在市场上大多数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和兼用品种的种类很少,冬枣是最常见的鲜食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鲜食枣品种。而红枣食品加工则包括果脯蜜饯类、焦枣类、饮料冲剂类、罐头类、酿制类、果酱类、糕点类、保健食品类、酵素类、冻干食品类等多种食品。 在过去的9年当中红枣产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我国红枣产量从2012年的544.09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746.4万吨。2020年由于疫情以及红枣价格低迷的影响,国内红枣产量略有回落。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红枣主要产地集中在北方,尤其是新疆由于光热条件较好,因此近年来新疆成为我国红枣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地区,自2011年以来新疆红枣产量就在急速攀升,从2011年的105.8万吨上升至2019年的372.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9.9%。而其他主要产区则包括陕西(13.4%)、河北(10.5%)、山西(8.8%)以及山东(8.5%)。 目前来说新疆地区的红枣种植优势最为明显,特别是新疆地区的枣树大部分是红枣价格较高的2010、2011年前后种植的,目前枣树年龄在10年左右,处于盛果期初期,理论上产量仍将大幅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二、红枣价格走势情况 而在价格方面,红枣价格在2012年之前远远高于眼下的价格,2004年新疆红枣价格曾经一度超过30元/公斤,至2011年更是创下41.02元/公斤的历史高位,而随着2012年以后红枣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以及物流、保鲜、加工技术的发展,红枣价格呈现快速回落趋势。 截止至2020年2月底,新疆红枣统货价格4-5元不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新疆红枣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导致在上半年错过了全年最佳的销售时期,使得红枣现货 销售几乎处于停滞,大量红枣被动入库进行储备。随后年中新疆疫情的反复再度打击红枣市场,使得红枣盘面价格不断下滑。在目前国内红枣库存量依然较大的情况下,红枣价格还将在低位继续进行调整。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红枣是一种季节性较强的水果品种,因为具有较好的额保健养生功效,所以往往被用作一种节庆礼品水果,每年的传统佳节都是红枣的需求旺季,如端午、中秋和春节等。从红枣加工的走势来看,春节、五一、中秋都是红枣价格的上升时段,每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月是红枣市场销售的小旺季,大旺季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左右。红枣现货受旺季的影响,加之部分货源需要入库存储,市场上会出现小幅涨价态势。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三、红枣进出口情况 我国的红枣基本上以自产自销为主,进口数量极少,出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1%不到。因此基本上红枣进出口数量对于国内红枣市场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 2012-2020年间国内红枣出口量呈现缓慢上升的特点,2016年我国红枣出口量达到1.1万吨,首次突破1万吨大关,随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20年我国红枣出口量达到1.67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市场,主要以面向当地的华人为主。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红枣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四、红枣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尽管我国红枣产业规模庞大,但是整体的经济效益仍然有较高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是红枣的下游产品品种单一,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技术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功能性物质的提取在技术上、研究上都还很缺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红枣价格大打折扣,红枣产量越来越大,但红枣深加工更新换代跟不上产量增加的步伐,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价格优势和经济优势。 另外一方面就是红枣的品种老化,一些质量较差的品种依然长期存在于市场上,导致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红枣产业出现的问题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县级政府开始将红枣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而要做大做强红枣加工业,就要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单纯扩大种植面积,追求产量,而要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的红枣产业,扭转红枣加工水平偏低的局面,同时与专业的物流企业融合发展,促进红枣鲜食品种在消费市场的流通速度。保证红枣的冷藏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