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苏两个核大国在世界范围内虽然竞争敌对,但由于两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彼此都不能在世界上漠视对方的存在,在敌对的同时不得不建立某种联系。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两国之间的“石油-粮食”贸易。 上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持续3年多的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美国工业产值下降了15%以上。 面临困境,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石油来源,最终发现必须从世界第二产油大国苏联进口石油。而苏联当时也遇到了麻烦,由于气候原因粮食产地歉收,苏联必须大量进口粮食,而美国正好是世界第一的粮食出口国。天然的经济互补性最终把两个死对手逼到谈判桌前。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美苏达成了《美苏粮食贸易协议》,协议规定苏联每天向美国出口20万桶石油,同时苏联每年至少进口600万吨美国粮食,否则协议作废。美苏之间的粮食贸易大门从此打开,再也无法关上。到70年代末,苏联每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占到了全国所需粮食的15%,其中超过一半都来自美国。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有议员提出利用“上帝赐予的大量粮食”来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1970年,阿连德在智利上台成为总统,美国对智利中断了粮食贸易。1974年,美国用停止粮食援助为要挟,逼迫孟加拉停止了与古巴的贸易。 美国政界的某些人士认为,在适当的时候用这一招来对付苏联,同样是可行的。 1979年末,苏联悍然派兵入侵阿富汗,此举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和抵制。美国当然也强烈反对苏联的侵略行为,从1980年1月开始对苏联采取了从磷肥到电脑的一系列销售禁令,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停止对苏联出口粮食。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在实施禁令仅15个月后,里根总统上台,很快宣布恢复对苏联出口粮食。而苏联却在阿富汗持续驻军到1989年。“粮食武器”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有效。 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民的肉食消费达到人均每年60公斤的水平,进口粮食主要用于饲料,口粮的生产其实可以自足,这一点与21世纪的中国很相似。 所以停止进口美国粮食,只会减少苏联的肉食消费,却不会出现让苏联饥荒。某些计算认为当时苏联城市的肉类供应减少了3%-5%,对市民来说这当然会产生困扰,但绝不至于陷入恐慌。 同时,虽然当时美国占据了全球粮食出口的一半,但能出口粮食的国家毕竟很多,苏联在无法进口美国粮食的情况下,增加了对欧洲澳洲粮食的进口,所以更进一步降低了美国粮食禁运的效果。 总之,至少短期的粮食禁运,无法迫使苏联这样的大国低头。 而另一方面,在美国内部,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也是一柄双刃剑,同样伤害了美国自身。 原因一:美国农业是高度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停止对苏出口,美国农场主的收入下降,而与农业相关的金融和工业集团同样会受到损失。所以国内的农业和工业利益集团无法忍受长期禁运的代价。里根总统的前任卡特,未能在总统选举中取胜,部分原因就是丧失了这部分选票。 原因二:根据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美国联邦政府必须向收入受损的农场主提供资金和贷款作为弥补,禁运的时间越长,联邦政府所付出的资金就越多。 原因三:美国的禁运实施得不彻底,由于对外粮食贸易控制在私人公司手中,这些公司不愿意减少利润,想方设法绕过禁令向苏联间接出口粮食。例如先把粮食出口到欧洲,再由欧洲出口到苏联。 所以“粮食武器”有一定效果,但却不是那种一使出来敌人就乖乖就范的“绝招”。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全球化紧密联系到一起,粮食贸易战和任何其他方式的贸易战一样,都是伤人又伤己。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