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陈泉峰: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政策有严重副作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5-24 16:00:57 来源:金石期货 作者:陈泉峰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在欧洲债务危机恶化下呈现不稳定的趋势,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在加剧,市场引发了对未来经济持续复苏不乐观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是不是会二次探底?在通货膨胀渐行渐近的情况下,国内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会不会持续?在实际利率呈现负值后,加息周期是否将重新开启?经济陷入“两难”,宏观政策调控也处于“两难”。而这些的根源在于金融危机中采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政策具有严重副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逐渐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刺激政策和退出政策同时并行,2010年全球经济更加错综复杂。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天津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笔者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政策具有严重副作用,而2010年正是这些副作用开始显现的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处理金融危机的方法和过程来看,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确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对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复苏上效果明显,但随着逐渐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笔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方案必然对后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第一,政府过重的财政赤字或引发债务危机;第二,流动性过剩将导致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第三,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等。
 
  第一,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中得到了很明显的表现,在缺乏主权货币的情况下,政府无法利用增加货币投放量增加其市场中的流动性,只能增加主权债务等方法来促使经济恢复,但这样做同时就必然使得政府债务承受过高的债务比率,一旦债务集中到期,政府就会产生信用危机。而像希腊这样无法利用货币贬值来消弭债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继续举债,用新债还老债,这又埋下了新一轮主权债务危机的种子。
 
  第二,在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纷纷向市场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中国在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为9.57万亿, M1同比增长32%,M2同比增长28%,而GDP同比增长为8.7%。市场流动性去了哪里呢?楼市、股市、商品市场成了资金蓄水池导致资产价格在2009年大幅上涨:2009年商品房价格增长23.6%,商品住宅价格增长25.1%,股市上证指数上涨了109%。同时商品市场有色金属铜的价格上涨了164%。从而导致2010年面临“抑制资源价格过快上涨”与“经济复苏尚不稳固”的两难选择。
 
  第三,在2009年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中国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后,而全年资源价格增长却是负值,到了2010年情况则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效益开始在实体经济中逐渐显现,并反映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来,4月份PPI同比增幅达到6.8%,2010年生产成本整体将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2009年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使得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显著增强,4月份CPI同比增幅2.8%,创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以来最高,虽然后期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助于稳定CPI,但笔者认为,目前超过6%的PPI上涨幅度将进一步拉升CPI,而整体来看2010全年CPI增幅很有可能超过3%。同时,在政府对房地产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大量资金将从房地产市场中撤离,而这部分资金撤离后将更多流入抗通胀类产品中去,这也将加速CPI的上涨步伐。
 
  总结:目前中国经济陷入“两难”,政策面临“两难”,而这正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政策在2009年对国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天量投资、新增贷款带来的严重副作用:房地产新政及时抑制了过快上涨的资产泡沫,但如果房地产过快降价、泡沫一下子破灭对整体经济恢复则不利;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严峻,虽然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会有利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不乐观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两难;而货币政策调控上,连续三个月的负实际利率,已经使加息成为必然,但央行如果启动加息周期,市场能否承受加息之重,又是一个两难。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