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万岛之国只有两个季节即雨季和旱季,但凡是过度的事情都并非是好事。比如雨季过大或者过长将导致淹水,种植地泡水导致植物被泡死、主干道路无法行通等问题。如果旱季过热或过长的话也会导致干旱,植物被晒干、水分不足、自燃、等问题。最理想的就是希望气候能温温顺顺,雨季来的刚刚好给植物浇浇水,旱季来的恰到好处能晒一晒补充点维他命。每天的天气上午来点太阳,午间来点雨,晚间清风小吹哈哈哈,能控制每天的天气的话,那有多好啊,不过还是别做白日梦了。印尼无论是雨季和旱季都会有点潮湿,能保持相应的湿度对土地种植是个不错的福利。 主干道路淹水无法正常行通,影响产果过程 那么回主题说说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问题吧! 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Co2)排放过多,导致带来许多自然灾难。如:北极冰山融化、水平面升高、干旱、暴风、洪水、气温上升等等。这是目前全球面临比较大的问题,那么对印尼棕榈产业有什么影响呢?以下我们能看到1900年-2000年往后极端天气增多,温度上升。如: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 (a)温度图表 (b) 厄尔尼诺气候和拉尼娜气候次数图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2014年数据)显示:温室气体的来源69%来自于全球能源行业,从生产过程到化石能源的消耗,如:原油、煤炭、燃气等其他衍生产品,反而农业的影响只占11%包括烧芭/地,泥炭排放和废水排放。据数据显示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因此,为了减少排放,全球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或用低排放能源代替。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国际能源署,2014) 但是棕榈油产业一点也不排放气体吗?我们先从棕榈油产业产生的气体排放来讲,棕榈树成长到结果的过程需要运用装载车来运营,自然会有装载车尾气的排放、施肥的排放、加工厂的排放和废水排放。但是这些排放量占总比和其它工业相比,微乎其微。 棕榈油产业简单的过程图 气候的变化对棕榈油产业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影响就是单产降低。原因是降雨量不均匀,一部分区域降雨量特别大,对棕榈树种植成长条件不好,另一部分降雨量越来越少,导致干旱,对棕榈树种植成长条件也不好。可见以下未来印尼降雨预测图,苏门答腊南部、苏拉维西、西爪哇、巴布亚会比较干旱。而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东加里曼丹降雨量会比较大。西、南、中加里曼丹可能还好,不会有太极端的天气所在。 棕榈产业对这气候的变化如何慢慢修复还原呢?棕榈油产业本身有一定的角色存在,它能够减少气体排放。棕榈油产业对气候的改善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流程图 1、森林管理实践,棕榈园以外的森林保护,当然要对应相应的社区文化。 2、生产的效率,主要是针对施肥,氮磷钾肥(NPK)将排放氮气N2O气体,所以要使用缓释肥料、纳米微生物肥料。或者应用有机物如空果串、棕榈油厂废水、保持地面覆盖植被(对未产果树→豆类覆盖作物;对已产果树→软蕨、软草),尽量减少使用除草剂,农药和无机肥料等化学物质。 使用空果串覆盖地面 使用空果串覆盖是对湿地的最佳管理,2012年数据显示印尼的湿地面积1490万顷,其中 170万公顷湿地面积 用于种植棕榈树( 15% 的总棕榈树面积约 1130 万公顷)。 82% 的湿地面积大部分 在苏门答腊岛,其余的加里曼丹岛。 棕榈树种植地采用不同土地质的比例图 泥炭地的优化管理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气体排放,如排水管理要做好,若没做好将会导致泥炭的流失,进而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3、可持续废物管理,循环生成再生能源、例如:堆肥、火炭、生物气体 可持续废物管理循环图 4、综合农业系统:间距作物能够在抑制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度,增加土壤碳含量以及吸收农业用地的部分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描述的措施中,棕榈园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为了减少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目前有两种方法,即(1)减少地球温室气体的排放(2)从地球空气中回收温室气体。棕榈园在第二种方法中起着很重要作用,油棕植物(和森林植物)具有吸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被植物吸收,然后通过新陈代谢分解为碳和氧。然后将碳加工并转化为植物体(根,茎,叶),并以生物材料和燃料的形式,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氧气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供人类呼吸生存。 棕榈园吸收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和生产可持续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可再生能源 印尼和欧洲的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棕榈生物柴油能使柴油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2%。它比菜籽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制成的生物柴油生产率更高。 不同类型生物柴油原料对CO2排放的代替品对比图表 (来源 :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 这就是棕榈油产业在印尼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的优越性,对缓解全球变暖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