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市场前,相信很多投资者都会煞有介事的去找很多金融投资书籍进行个准备工作,《交易心理分析》、《日本蜡烛图技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等等等等,这些在投资圈中脍炙人口的书籍的确能通过其传了数十年的语言,较为通俗的来讲一些投资的技巧与思路,很多人读完后,似乎那瞬间资本市场的财富之门已经在面前打开了。 然而进入市场,多数人会发现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书中讲的那些技巧与思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似乎并没有生效,那是怎么回事?书里讲错了? 其实不然,因为前述的那些大作,太多人去阅读、去理解、去延伸,或许那些是真正的财富密码,但在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中,机会总是转瞬而逝,能成功的人少之又少,今天小编推荐一本另类的书籍,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一点都不友好。它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件事情:投资不简单,根本没有一种容易成功的投资方法。而且作者进一步作出结论:赢家只能是少数人,少数能够成功作出“第二层次”思考的人。 《投资最重要的事》,由橡树资本管理公司的霍华德·马克斯完成,它倾注了作者一生的经验和研究,阐述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足以摧毁资本或断送职业生涯的错误。作者摘录备忘录中的段落阐明自己的思想,以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其投资理念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投资的复杂性和金融领域的危险性。作者凭借对当今动荡市场的深刻见解,奉献出一部半自传、半信条性质的书籍,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看点。 巴菲特说:我第一时间打开并阅读的邮件就是霍华德·马克斯的备忘录。我总能从中学到东西。他的书籍更是如此。 而但斌也在阅读此书后发出了如下感叹:投资的简单与不简单,投资需要天赋、才华、洞察力、信念……而《投资最重要的事》洞悉了这一切,抑或成为我们投资人生的指导。 本文将摘录书中精彩的一些观点与广大投资者分享。 记住,你的投资目标不是达到平均水平,你想要的是超越平均水平。因此,你的思维必须比别人更好——更强有力、水平更高。其他投资者也许非常聪明、消息灵通并且实现了高度计算机化,因此你必须找出一种他们所不具备的优势。你必须想他们所未想,见他们所未见,或者具备他们所不具备的洞察力。你的反应与行为必须与众不同。简而言之,保持正确可能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你必须比其他人做得更加正确……其中的含义是,你的思维方式必须与众不同。 第二层次思维者要考虑许多东西: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我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我正确的概率有多大?人们的共识是什么?我的预期与人们的共识有多大差异?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大众所认为的未来价格以及我所认为的未来价格相符的程度如何?价格中所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我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又会怎样? 非凡的表现仅仅来自于正确的、非共识性的预测,而非共识性预测是难以做出、难以正确做出并且难以执行的。 我相信,由于投资者会努力评估每一条信息,所以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含义的共识,然而我不相信群体共识就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有效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反映了群体共识,那么分享群体共识也许只能令你赚到平均收益。想要战胜市场,你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非共识性的观点。 虽然有效市场常常错误地估计资产价值,但是对于任何个人来说——与其他人占有相同的信息并且受到相同心理影响的约束——持之以恒地持有与众不同且更加正确的观点并不容易。这使得战胜主流市场异常艰难——即使他们并不总是对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选择似乎并不在价值和成长之间,而在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之间。成长型投资赌的是未来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的公司业绩,而价值投资主要建立在分析公司当前价值的基础之上。 对于投资者来说,持续正确很难。而永远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不可能的。价值投资者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是知道资产的准确价值,并在价格较低时买进。但是今天这样做了,并不意味着明天你就能赚钱。对价值的坚定认知有助于你从容面对这种脱节。 不懂利润、股利、价值或企业管理的投资者完全不具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的决断。当周围的人都在炒股赚钱的时候,他们不可能懂得:股票价格已经过高,因此要抵制进场的诱惑。市场自由落体的时候,他们也不可能有坚定地持有股票或以极低的价格买进股票的自信。 没有任何资产类别或投资具有与生俱来的高收益,只有在定价合适的时候它才具有吸引力。 未来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未来青睐这项投资的人是更多还是更少。投资是一场人气竞赛,在人气最旺的时候买进是最危险的。在那个时候,一切利好因素和观点都已经被计入价格中,而且再也不会有新的买家出现。 最安全、获利潜力最大的投资,是在没人喜欢的时候买进。假以时日,一旦证券受到欢迎,那么它的价格只可能向一个方向变化:上涨。 基本面价值只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因素之一,你还要设法让心理和技术为你所用。 某种东西价格上涨时,人们的喜爱程度本应下降,但在投资中,他们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加深。 利好以及似乎人人都享有的丰厚利润,最终会让那些起初抵制的人投降并买进。当最后一个人坚持不住变成买家的时候,股票或市场就到“顶”了。到顶时间往往与基本面的发展无关。“价格过高”和“下一步将下跌”完全是两个意思。证券价格可能会过高并且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会进一步上涨。无论如何,价值最终会发挥作用。 在泡沫时期,对市场势头的迷恋取代了价值和公平价格的观念,贪婪(加上在其他人似乎大发横财时旁观的痛苦)抵消了所有本应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 使用杠杆(借入资本买进证券)不会使投资变得更好,也不会提高获利概率。它只是把可能实现的收益或损失扩大化。这个方法还引入了全盘覆灭的风险。 在所有可能的投资获利途径中,低价买进显然是最可靠的一种。不过,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奏效。你可能错误估计了当前价值,或者可能会出现降低价值的事件,或者你的态度与市场的冷淡导致证券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者价格与内在价值达到一致所需的时间比你可以等待的时间要长,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市场延续非理性状态的时间比你撑住没破产的时间要长”。低于价值买进并非万无一失,但它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靠更高风险的投资来获得更高的收益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何在?很简单:如果更高风险的投资确实能够可靠地产生更高的收益,那么它就不是真的高风险了! 理论认为,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关,因为前者为补偿后者而存在。但是,务实的价值投资者的感觉恰恰相反:他们相信,在以低于价值买进证券的时候,高收益、低风险是可以同时实现的。同样,价格过高则意味着低收益、高风险。 风险是有欺骗性的。常规性事件很容易估计,如反复发生的事件将有再次发生的可能。但是,反常的、千载难逢的事件很难被量化。 预测倾向于围绕历史常态而聚集,仅容许微小的变化……关键是,人们通常会预测未来与过去相似,而对潜在的变化估计不足。 大多数人将风险承担视为一种赚钱途径。承担更高的风险通常会产生更高的收益。市场必须设法证明实际情况似乎就是这样,否则人们就不会进行高风险投资。但是,市场不可能永远都以这样的方式运作,否则高风险投资的风险也就不复存在了。 风险只存在于未来,而未来会怎样是不可能确定的……而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是不存在不确定性的,但是这种确定性并不表示产生结果的过程是确定而可靠的。在过去的每种情况下,都存在发生许多事件的概率,最终只有一个事件发生的事实低估了实际存在变化的可能性。 普遍相信没有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只有当投资者适当规避风险时,预期收益中才会包含风险溢价。 风险是不能被消除的,它只能被转移和分散。 市场不是一个供投资者操作的静态场所,它受投资者自身行为的控制和影响。不断提高的自信应带来更多的担忧,正像不断增加的恐惧和风险规避共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风险溢价一样。 在所有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有风险的时候,他们不愿购买的意愿通常会把价格降低到完全没有风险的地步。广泛的否定意见可以使风险最小化,因为价格里所有的乐观因素都被消除了。 当人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没有风险的时候,价格通常会被哄抬至蕴含巨大风险的地步。没有风险担忧,因此也就不提供或不要求风险承担的回报——“风险溢价”。这可能会使受人们推崇的最佳资产成为风险最高的资产。 周期是可以自我修正的,周期的逆转不一定依赖外源性事件。周期的发展趋势本身就是造成周期逆转(而不是永远向前)的原因。因此,我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视周期并推算趋势是投资者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 证券市场的情绪波动类似于钟摆的运动。虽然弧线的中点最能说明钟摆的“平均”位置,但实际上钟摆停留在那里的时间非常短暂。相反,钟摆几乎始终在朝着或者背离弧线的端点摆动。但是,只要摆动到接近端点时,钟摆迟早必定会返回中点。事实上,正是朝向端点运动本身为回摆提供了动力。 我最近将投资的主要风险归结为两个:亏损的风险和错失机会的风险。大幅消除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有可能的,但二者是不可能被同时消除的。 当形势大好、价格高企时,投资者迫不及待地买进,把所有谨慎都抛诸脑后。随后,当周围环境一片混乱、资产廉价待沾时,他们又完全丧失了承担风险的意愿,迫不及待地卖出。永远如此。 市场有自身的规律,由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而不是基本面改变)所致的市场评估指标的改变,是引起大多数证券的价格出现短期变化的原因。投资者心理的变化也呈钟摆式摆动。 在大牛市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假设繁荣期将永远存在,并愿以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价格买进股票。 与钟摆类似,投资者心理朝向某个极端的摆动,最终会成为促进反方向回摆的力量。有时,积聚的能量本身就是回摆的原因——也就是说,钟摆朝向端点摆动时,会受到自身重力的修正。 在牛市阶段……为了维持统治地位,环境必须具备贪婪、乐观、繁荣、自信、轻信、大胆、风险容忍和积极的特征,但是这些特质不会永远统治市场。最终,它们会让位于恐惧、悲观、谨慎、疑惑、怀疑、警惕、风险规避和保守……崩溃是繁荣的产物。 许多人具有分析数据所需的才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看待事物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影响。换句话说,很多人会通过分析得出相似的认知结论,但是,因为各自所受的心理影响不同,他们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行动各不相同。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 贪婪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它强大到可以压倒常识、风险规避、谨慎、逻辑、对过去的教训的痛苦记忆、决心、恐惧以及其他所有可能令投资者远离困境的要素。 贪婪与乐观相结合,令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地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策略,高价购进热门股票,并在价格已经过高时抱着增值期望,继续持股不放。事后人们才发现问题所在: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风险被忽略了。 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怀疑……怀疑不足会导致投资损失。在事后剖析金融灾难的时候,有两句话屡次出现:“好到不像真的”和“他们在想什么”。 如果别人做得更好,高收益也不会令人满意,而如果别人做得更坏,低收益往往就能使人知足。这种比较的倾向是最有害的,强调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体现了心理对投资过程的扭曲。 善于思索的投资者会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在好年份里赚取稳定的收益,在坏年份里承担更低的损失。他们避开高风险行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经常自省。在我看来,这是创造长期财富的最佳准则——但是,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的自我满足。谦卑、审慎和风险控制路线并不那么光鲜亮丽。 在大多数时间里,资产被估价过高并持续增值,或者被估价过低并持续贬值。最终,这种倾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信念和决心造成不利影响。你舍弃的股票别人却因此获利,而你买进的股票在日益贬值,你认为危险或者愚蠢的概念日复一日地被宣扬和传播。 随着定价过高的股票走势更好,或者定价过低的股票持续下跌,正确的做法变得更加简单:卖掉前者,买进后者。但是,人们不会这样做。自我怀疑的倾向与别人成功的传闻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定的强大力量,当这种倾向的持续时间增长时,其力度也会增大。 资产定价过高是由于投资者过高估计并推高资产价值的行为所致。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价格涨到“恰当”水平或者当你感觉定价过高将它卖出。通常列车会继续向前冲出很远,最初的价格判断看起来更像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这可以理解,但是难以忍受。 大多数导致泡沫或崩溃的波动都以事实为基础,通常还有合理的分析……至少在最初是这样的。但是,心理因素导致结论中含有错误的因素,而市场在实践结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巨大的市场亏损源于心理偏差而不是分析失误。 仅凭精通投资中的人性之道并不足以获得成功,一旦能与熟练的分析结合起来,则会得到丰厚的收益。 相信我,在别人都在买进、专家态度乐观、上涨理由充分、价格不断飙升、承担最高风险的人不断获得巨额收益的鼎盛期,抵制买进是很难的(卖出更难)。相反,在股市跌入谷底、持股或买进似乎会带来全盘损失的时候,抵制卖出也是很难的(买进更难)。 投资成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最伟大的投资者的必备心理之一,是认识到我们无法预知宏观未来。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话)对未来经济、利率、市场总量有超越群体共识的看法。因此,投资者的时间最好用在获取“可知”的知识优势上:行业、公司、证券的相关信息。你对微观越关注,你越有可能比别人了解得更多。 可以说本书中许多经典的观点都是金科玉律,而笔者认为本书的核心观点正是作者直至本书结尾都还在强调的一句话——投资压根不简单!建议还在市场中迷茫的投资者朋友可以仔细阅读。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