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上游的阐述 大豆基本上全进口,涨跌跟随美盘,压榨利润特别高,涨得就慢一点,利润低,涨得就快一点,亏损,抗跌就强一些。去年,美国巴西出口很快,降低了库存,提高了大豆产业链成本,油粕跟随涨价,油的库存偏低,粕的库存高,但还是有一波行情。 粕类因为受到产业链的因素影响,不适合长周期操作,可能两个月就有波段行情。 1,全球大豆供应区域 一到南美上市,巴西、阿根廷就罢工。后来大家都熟悉了,早早做了准备,船在港口等着,所以这几年罢工对行情影响已经不大了。 巴西和美国竞争出口,有人说阿根廷不也竞争吗?阿根廷的通胀水平很高,老百姓把大豆当硬通货来存储,关税都占23%—28%,所以不如留着。 主要还是看美国、巴西出口,中国进口。阿根廷除非大的自然灾害,不然不太影响。 9—11月,美国大豆上市,会营造出大豆第一大国的氛围,反而容易涨。 美大豆主要分布在五大湖附近,5月到6月中旬看这个区域的天气预报。今年天气因素淡化了,因为今年美国播种速度要快一点,现在基本播种完了,干旱之后来一两场雨就可以了,打压行情。今年利润很好,820—830美分的成本,之前是1400—1600美分。现在的行情已经把利多出尽了,有些看多资金已经离场了。 12月1月才会炒作巴西、阿根廷的天气(出苗)。 菜粕会对豆粕产生影响。 主要看中加关系,也代表了中美关系。国际关系也是要考虑的。 2,国际大豆贸易流向 我国压榨的开工率可能都不到60%,产能严重过剩的,那就要关注利润端。如果连续亏损两个月以上,油类粕类供需可能会缓和。我们计算的,之前就是亏损的,因为美豆很强,我们就考虑今年大豆的进口会不会比去年高,去年9860万吨,如果不比去年高,养殖不差,是不是可以多粕空油,当然是短周期的。利润角度,100块钱的粕赚到80块钱的利润,100块钱油只有20块钱的利润,需求好的话,企业还是愿意挺粕的。 还要考虑产业的周期。 供应链更需要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 压榨利润=产品产出-进口大豆成本-压榨费用=豆粕出厂价*0.79+豆油出厂价*0.19-进口大豆成本-120 进口大豆成本=进口大豆大船舱底完税价+100(港杂费+短倒费) 利润决定因素:CBOT点价、FOB升贴水、海运费、豆粕售价、豆油销价、成本费用 大豆定价时豆粕和豆油售价并不确定,进口商就用套期保值来锁定压榨利润。 二,国内豆粕产业链 国内压榨行业发展历程: 1,豆粕产能问题: 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定带来低利润、高库存,是正常的,如果低库存,行情会上涨。现在的企业偏集团化、集中化。 美国的压榨利润很稳定,在2美元左右。我国是-200—300的区间,500/600很少见的。 今年利润一路下行,有的企业是亏损的,这也是产能过剩体现出来的。 饲料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各企业竞争激烈,导致饲料加工销售净利润过低,仅4%左右,2007年之前整个行业净利润仅2-3%。 我国大大小小饲料企业近1万5千家,私企占饲料总数量的52%,股份制占37.8%。 大型企业、集团收购小型企业,但年产量少于5000吨的小企业占比超过40%。 饲料企业没有原料成本控制的话语权。 大豆压榨厂没有原料采购的定价权。 小型企业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低下,企业营销成本高。 现在还是有很多企业买了基差,不知道什么时候点价,左右为难。这是要精进期现结合的原因。 2,国内豆粕消费问题: 按照全球衡量,我们对蛋白的需求还有提升空间。 我们的养殖是受到政府支持的,无论饲料端还是养殖端,生猪存栏,都不会差。对豆粕的需求是刚性提升的。 全国油粕都不缺货。去年很多人说豆粕是胀库的,卖不动货,企业不会亏五六百非要卖,会存储的,挺价。利润端成本端依然将豆粕价格推上去。 三,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支持过剩行业的扩建。大量的外部资金进入,对产业也会有影响。 种植收益: 美国巴西去年出口很好,盈利之后种植面积是提高的。美国面积增加并没有预期的好,巴西已经把大豆卖光了,之后种植面积可能有2%—3%的增加,应该会形成新的库存积累,使市场有紧张变为平衡,这也是美豆达到1600就回调的原因。 美国天气对生长是有利的,6月底的面积数据可能会产生价格打压。 从种植利润来说,利润太高了,不具有持续性。1500涨到1600可以,但是向1700/1800涨,没有跌倒1300容易。1600已经含有天气的升水了。 2,豆粕产品季节因素: 连续亏损会导致挺价,就看需求端,但是当下缺乏节日。夏日,餐饮淡季,但是养殖并不差,油可能比粕弱。市场更加愿意挺粕。 水产的上市,小龙虾……这是季节性带来的利好。中秋国庆来的时候,油会比粕好。 3,政策决策导向影响: 4,天气灾害: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