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于2010年5月28-29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和讯频道作为独家财经网络支持将对本次大会进行全程直播。以下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王立华女士在论坛上的发言。 当前,全球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高潮虽已过去,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步释放和显现。全球商品期货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国内期货市场也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总的来看,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交织影响下,我国期货市场改革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全球经济曲折复苏将明显加大市场的波动频率和幅度,给市场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战;二是在全球流动性充沛背景下,新型交易行为给市场功能发挥带来很大压力;三是已经推出的股指期货将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四是各方对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商品期货市场如何服务于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是本届论坛不容回避的深刻话题。 近年来,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源头增加期货市场服务宏观经济的原动力。一是全力推动产品创新。近两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品种由4个翻倍成了8个。铅、白银、沥青等金属与能源系列期货产品的研发不断推进,下一步将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相关规则报告;期权研究开发也已完成了合约设计、规则制定、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等;有色金属期货指数开发工作已基本结束,将适时公开发布。二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衍生品开发和数据处理中心”项目工程建设即将全面完工;加紧建设新一代交易所系统第三阶段项目,率先实现“两地三中心”的灾备运行和备份管理。三是大力推行制度创新。筹备成立“期货与衍生品研究院”,探索服务市场、提升全行业研究水平的新路子。打造行业研究平台,着力形成系列化层次化品种体系,创新期货市场为产业经济服务的方法和手段。 稳步推进市场创新,不仅持续扩大上海期货市场的规模,也使得上海期货市场的叠加效应持续放大。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凭借全年成交4.35亿张合约、同比增幅高达210%的成绩,一举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交易所行列,在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中位居第二位,占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总量的18.81%。目前,上海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一,价格信号灵敏反应国内供需变化,与国内外相关市场行情互动,在国际市场有关商品定价体系中的作用逐步增强,“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相关研究表明,2005年至2009年伦敦对上海市场的引导率由42%增长到44.6%,仅增长2.6个百分点,同期上海对伦敦的引导率则从9.46%增长到32.86%,4年间增长了23.4个百分点。同时,我所相关产品的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贸易谈判的定价基准,有色金属期货等品种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日益显现。 第二,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系不断密切,“上海标准”在促进商品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成为引导企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风向标。由于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的品种对产品质量、生产能力、执行标准等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也跟随“上海标准”的指挥棒,积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从而不断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第三,随着市场的发展,参与交易,从事套期保值的相关企业,其交易数量、保值效果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步提高,市场结构也更趋优化。由此凝聚的“上海声音”,已成为衡量商品期货市场活跃度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因素。近年来,我所法人开户数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达到28585户,较2007年翻了一番。国内产量居前的大型有色金属生产企业都普遍参与上海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2009年国内铜、铝、锌的冶炼、加工和贸易企业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交易总量分别相当于同期国内铜、铝、锌产量的71.14%、21.14%和26.48%。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国际各主要金融市场从来没有像危机爆发时那样唇齿相依。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的关键词。积极稳妥地推进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化建设进程,时不我待。与此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提速,也为我所稳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契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近年来,我们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基本思路,目前已完成了包括具体需求、运作模式、完税价格确定在内的期货市场内部运作相关各环节的流程和规则设置,下一步的推进重点是在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得到海关总署、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保税交割相关政策的支持;二是启动并大力推进员工境外培训工作,目前已分批赴英美学习国外资本市场运作的直接经验,拓展员工国际化触角、提升员工国际化视野,培养员工国际化工作思维方式;三是努力推进境外品牌注册工作,截至2009年底,已有26个境外铜品牌(合计年产量约525万吨)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注册,包括美国自由港迈克墨伦铜金矿公司、智利国营铜业公司在内的14家国际知名有色企业。其中大部分已注册公司都受邀参加本届论坛,实体产业与商品期货市场可以进一步开展深度有效交流。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