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小麦现货市场所表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平淡,除储备小麦轮出导致普通小麦价格小幅下降以及近几周麸皮价格下跌外,小麦市场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而相对于现货市场的平淡,强麦期货价格则表现为冲高后的震荡回落走势。后市麦价将如何演绎?我们认为,短期回调难以改变小麦价格中期上涨趋势,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近期麦价回落原因分析
1、年后消费淡季,市场略显疲软
5月到7月份,伴随着气温的回暖 ,面粉行业进入了传统的销售淡季,需求日渐平淡。近几周麸皮价格的下跌对面粉出厂价格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多数加工企业表示面粉销售依然疲软,仅个别企业反映销售速度略有加快。因新麦即将上市,各主产区加工企业采购半径缩小,多以采购当地竞拍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和轮出小麦为主,从外省采购小麦数量减少。这一现象在江苏和安徽尤其普遍。两省很多加工企业表示近期将暂停采购,等待新麦上市后再积极购买。预计后期民用粉价格将保持平稳;专用粉价格会有小幅提高。其中,专用粉的提价受销售淡季、竞争对手表现及客户结构等因素影响,各企业在提价的时间点上会略有差异,在5月份起就已开始有所行动。
2、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干预措施出台
疯狂大蒜的故事还未完结,市场又迫不及待地上演新一轮农产品跳涨行情,“蒜你狠”、“豆你玩”后紧接着“玉米疯”。近期三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所谓“粮价稳、百价稳”,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态度使得前期强势上涨的农产品价格纷纷不同程度的回落,拖累近期小麦价格继续走强。
3、托市麦拍卖量保持历史高位水平,拍卖进口麦半数未加工使用
4月中旬起,最低收购价小麦每周投放量再次从1月以来的400万吨提高至450 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远高于过去3年同期的65-230万吨水平,投放量保持在高水平,显示出国家稳定市场意图明显。而2009年11月25日恢复交易至今的临储进口小麦拍卖累计成交也有677万吨水平。自3月底开始,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投放量已明显减少,逐渐进入扫尾阶段,预计目前剩余量不到10万吨。但前期成交的小麦有半数以上尚未加工使用,预计临储小麦可供应至8-9月。
4、新麦上市压力下麦价平稳震荡
时值五月底,新麦收购上市在即,供应量将比近期大量增加的心理预期,使得近期贸易商和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准备夏粮收购。预计随着新小麦上市步伐启动且逐渐加快,在一段时期内国内小麦价格将继续承担压力。
二、中长期影响因素分析:
1、“供大于求”不必然“低麦价”
今年5月初,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要保证我国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其中稻谷、小麦等口粮自给率必须保证100%。从近几年的供需形势来看,小麦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且年度结余量有大幅上升的迹象,但是相对于此价格则仍维持高位,且价格底部逐渐抬高。小麦价格的高低不能单单只看供需的变化,因为供需形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平衡的状态,由于基数大,总量上增减一些影响非常有限。此刻关注的重点则需要转向政策导向、极端天气变化等中短期影响因素上来。
2、政策市推动小麦价格稳步上涨
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为农民安排良种补贴资金;2004年又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6年开始实施小麦等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对农机具购置提供补贴,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税改,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种粮收益。日前国家发布的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规定,今年的收购主体在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基础上,新增加了中粮、华粮、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贸易企业、粮食储备企业、农村经纪人、面粉加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多元主体的介入,预示着新一轮的“抢粮战”即将拉开帷幕。同时《预案》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对保护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起到积极作用,也提升了农民售粮的心理价位,对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需求单一、供给多元”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我国小麦市场需求集中于制粉消费,需求相对单一且平稳,工业消费规模很小且增长乏力,同时由于竞争力较差,使得国内小麦和面粉出口量均较少。而相比之下供应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托市麦竞价销售、国家临储进口麦竞价销售和储备小麦轮出以外,还有贸易商对各种小麦的销售以及农户直接销售,与此同时还有一定量的进口小麦。这种“需求单一、供给多元”的局面并不是短时间内的现象,而是由我国国情决定而长期存在的,因此这种现象并不会给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带来压力。
4、高通胀来临前资产有进一步泡沫化的可能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扩大发酵,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升温,不仅让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周边资金想方设法流入,也让人民币升值预期高烧不退。“热钱”正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流入中国,尽管尚未大规模地流入。难以忍受的高通胀来临前,中国资产的表现仍将好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面临财政困扰的环境中,中国仍将吸引资本流入,而这又支撑中国资产的进一步泡沫化。通胀预期将使得商品价格严重偏离正常价值,投机因素放大,资金效应变得敏感。
5、我国进入粮食产量持稳或下降的大周期
从周期角度来看,2004年至2009年,我国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国家储备充足。类似的上升周期,大体持续6年增产势头,此后出现稳定或者下降的情况,最近30年已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4.07亿吨;第二次是1993~1998年,粮食产量又从4.56亿吨增长到5.12亿吨。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有可能重新抬头,粮食播种面积可能下降,其它作物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效益增减。粮食增产的放缓或停滞,或将造成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从而使得粮食价格不易出现大幅回落。
6、世界小麦市场是否“产需盈余”仍需时间检验
此前我们一直认为目前国际小麦的产需形势仍处于高库存消化阶段。但美国农业部5月份月度供需报告首次对2010/11年度世界小麦产需形势做出预测,预计世界小麦产量6.7218亿吨,同比减780万吨;消费量6.6746亿吨,同比增1579万吨,产需盈余472万吨。尽管连续3年产大于需,但根据该预测,2010/11年度产需盈余已很小,如果后期澳大利亚或阿根廷小麦长势不理想,产需盈余的形势可能会出现逆转。不宜过早得出下年度世界小麦产仍大于需,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价格将在低位徘徊的结论。且从国际小麦期货价格来看,底部支撑较为明显,继续向下空间料有限。
三、后期市场关注重点:
1、河北小麦减产成定局,对大局影响程度如何
预计今年中国小麦产量约1.1亿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然而最重要的不是冬小麦总产量是增是减,因为其基数大,因此主要在于减产分布于哪些省份或地区,以及这些省份或地区在小麦市场中的重要性。据了解,截止目前冬小麦苗情不理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而河南北部和山东北部问题则不大。今年河北小麦减产已成定局,当地新麦收购价格预计仍将较高。在六大主产省中,河北小麦商品率最低,这也有助于河北小麦价格维持高位,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很小。
2、主产省小麦玉米比价是否继续下降
近期,山东、河南和安徽小麦玉米比价均已跌破1:1,且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河北因小麦价格很高,目前二者比价还处于较高水平。安徽为0.94,已降至0.95的临界水平之下;山东和河南分别为0.97和0.96,距离临界水平也已很近。虽然目前使用小麦的优势还不是很大,但在玉米价格看涨、新麦即将上市的背景下,小麦玉米比价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这意味着新麦上市后,饲料企业会加大收购小麦的力度,成为新的市场收购主体,这将带动一部分小麦的消费,尤其是在河南和安徽等地。
3、小麦收割期天气影响仍不容忽视
虽然已有很多机构开始预计今年我国小麦的产量数据,但目前小麦产量还未完全定型。去年襄樊、南阳和苏北就是因为收割期间持续阴雨导致大量芽麦,其不利影响远远超出预期。由于前期干旱等灾害天气频发,使得今年小麦生长期延迟,成熟期将较往年晚至少一周的时间,这意味着干热风和收获期间连阴雨出现的概率均将会有所提高,这对于小麦产量和质量将很不利。因此小麦收割期间的天气变化,仍是关注的重点。
4、新麦上市后市场特点预期
从过去两年情况看,开秤后小麦价格均有一个上涨过程,今年预计也将如此,其中国产优质小麦预计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价格上涨可期。预计今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将有所减少,但不会影响到政策市特征。河北减产已成定局,届时河北企业将增加从河南、安徽及山东采购小麦的数量。制约近两年主产省面粉销售的因素一是其它省份跨省移库小麦销售底价偏低,二是其它省份国家临储进口小麦销售底价较低,第二个因素的影响正逐渐淡化,第一个因素的影响现在看来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综合分析:
目前国内小麦市场多空因素交织存在,但表现在期货价格上的则是底部不断抬高。虽然近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但这是暂时的,是为了后期更好的上涨。同时目前国际小麦价格虽然仍处于底部震荡的阶段,但自2005年以来的长期趋势线支撑较强,中期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有限。若出现反弹走势,则对国内小麦价格走势将起到一定的心理带动作用。预计短期在国家宏观政策面压力下,强麦期货价格将以弱势整理为主,但我们仍然相信,短期回调难以改变麦价中期上涨趋势。
责任编辑:刘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