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期协发布的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稳步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及利润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风险管理公司已经逐步成为国内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的重要支点和期货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1 实力提升 业务综合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88家期货公司在中期协备案设立91家风险管理公司,其中有89家风险管理公司备案了试点业务。今年1—6月累计业务收入1266.81亿元,同比增长46%;1—6月累计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增长66%,已接近2020年全年行业净利润(11.29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风险管理公司主要基础业务单位收益率下降的情况并未改观,但行业中一些公司上半年就已完成今年全年的大部分业绩目标,不少风险管理公司利润在母公司整体利润中占比较大。 “风险管理公司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是行业自身多年量变积累的结果。”据行业人士介绍,今年市场波动加剧,行情变化加快,现货及衍生品相关业务操作和盈利难度都明显提升,这对风险管理公司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变化促使期货市场迅速发展,不仅对经纪业务有积极作用,对风险管理公司也一样。 宏源恒利总经理崔耀章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各类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需求增加,使期货市场整体容量变大;更多产业主体、公募、券商、投资机构等的加入也使市场参与者类型更加丰富,市场力量更加多元化。此外,做市商制度也有利于期货市场规模和活跃度的提升。这些都给风险管理公司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及相关现货企业的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对衍生品市场的态度逐步发生变化。”永安资本总经理刘胜喜认为,近两年国内外疫情造成产业链中生产和资金的不平衡,原料、产品价格以及权益等市场均出现大幅波动,加速了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理念的升级,各类市场主体开始接受并主动学习使用衍生品以规避价格风险,风险管理需求进入爆发期。 同时,依托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的“保险+期货”模式在农业领域连续多年发挥重要作用,去年疫情暴发以来,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多种综合业务助力大批企业走出困境,行业整体知名度提升,相关业务也因此受到更多机构、企业的认可, 据刘胜喜介绍,目前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覆盖较密集的浙江地区的产业主体,对于基差交易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全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接受基差交易、场外衍生品等风险管理模式。含权贸易、长约锁价、延期点价等越来越多地为产业接受。 从行业内部来看,服务实体能力有很大提升。风险管理公司资本实力近几年不断增强。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行业总资产为107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净资产301.19亿元,同比提高22%;注册资本329.56亿元,同比提高17%;实收资本300.59亿元,同比增长17%。 崔耀章表示,虽然业务开展门槛不断提高,但行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形成,风险管理公司团队规模和业务能力较以往更有保障。同时,大多数公司都在原有业务板块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了业务布局,提高公司业务的综合性,为抓住市场需求热点带来的机会做好准备。据他介绍,当前行业的单个公司内部各项业务盈利绝对值占比仍有较大差异,但是大部分公司都努力推动业务模式从单一业务向期现业务、场外业务和做市业务等多项业务齐头并进的状态发展。 同时,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和配合度也在提升。据南华资本总经理尚立峰介绍,今年南华资本在原有场外期权和基差贸易的基础上,推出保价订单业务模式,拓展含权贸易业务,将多腿期权策略、多品种应用到含权贸易中,提升了期现业务客户风险管理的精度,也进一步拓展了公司业务的广度、深度。 近两年风险管理公司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独木不成林,大家相互竞争、学习,行业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刘胜喜说,现在从产品研究到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公司共同学习,公司之间交流、互动对彼此及行业整体的成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 竞争加剧 期现业务向上下游延伸 数据显示,商品现货贸易业务1—6月累计现货采购金额1327.78亿元,同比增长43%;1—6月累计现货销售金额为1317.77亿元,同比增长42%。多家受访公司反映,上半年期现业务覆盖品种有所扩大,业务规模和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 据行业人士介绍,今年上半年充满了机遇和风险,在供需周期错配的情况下,愿意锁定原材料和成品价格的合作客户增加,大宗商品价格、基差的大幅波动以及期现市场参与主体的变化给期现业务带来更多机会,期货市场新品种的推出也为期现业务扩大了发展空间。但在风险管理公司几项主要业务中,传统的期现业务面临的挑战最为明显,业务平均收益率下降,业务模式急需向含权贸易以及复杂、综合对冲组合升级转变。 夯石商贸总经理张仕都向记者坦言,今年市场资金成本下移,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同质化竞争加剧,可以明显感受到利润增长幅度远小于收入增长幅度,公司需要通过做大规模保持利润总额的持续增长。“现在夯石商贸一方面着力维护原有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品种的拓展,今年上半年在苯乙烯、纯碱两个新品种的业务拓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张仕都介绍,同时,公司也在针对已经熟悉的品种,向打通终端的物流方向进行延伸。 此外,去年以来期货公司为控股风险管理公司介绍客户,也促进了风险管理公司贸易额的增长。浙期实业总经理蔡厦表示:“前期我们通过制度修订、内部培训,让期货公司营业部员工了解、熟悉基差业务,帮助扩大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服务半径,特别是化工和成材等品种。” 实际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越来越强,期现市场各主体参与产业链的深度都在提升,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的开展难度随之加大。“目前风险管理公司以及投资公司参与现货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期现业务环境对于市场研判以及交易的精准度要求也更高。”上期资本相关负责人称,同时,现货端业务如客户在远期合同上的履约能力等方面的风险也在加大。 在张仕都看来,未来风险管理公司的发展一方面是创新业务模式,综合多种金融工具服务实体企业;另一方面需要在维持自身专业性的基础上,对产业链的终端进行拓展。“为了形成差异化经营,不同期现主体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向产业链上游或者下游延伸,参与物流、贸易、生产加工等环节。”张仕都介绍,夯石商贸的物流打通计划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大豆上尝试了将产区大豆向南方销区运输,目前整体数量还不大。 “现阶段,期现业务仍然是风险管理业务的基石。期现业务整体门槛不高,参与成本较低,储运环节受制于人可能造成业务瓶颈提前到来。”刘胜喜也认为,风险管理公司通过配套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可以解决终端配送能力缺失的问题,为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做好铺垫,还可以降低仓储环节风险,为申请交割仓库提供基础设施。这不仅能助力期现业务稳步做大并提高期现业务开展的便利性等,也有利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客户黏性并增加盈利模式。 同时,深耕产业链,向上下游渠道资源进一步拓展,与大型生产商战略合作,可以带来稳定的上游供货渠道,将强化风险管理公司在市场服务中的竞争优势。刘胜喜介绍:“稳定的大型下游需求厂商能够保障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利润的稳定增长。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的推进,大型企业自发的转型升级需求大幅提升,风险管理公司通过战略合作形式引入相关厂商资源,厂商也可以享受到风险管理公司的专业化服务,进而实现双方共赢。 “进入加工领域,是对行业原有期现业务的重要补充。”上期资本相关负责人也认为,紧盯基差的期现业务已渐渐进入饱和状态,大家需要跳出纯贸易环节,向上游环节渗透。但这也对风险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员、风控、合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张仕都看来,未来期现业务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加强对上市品种的研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股东单位能够增加资金投入等配合。这几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公司发展速度落后于行业平均速度。 3 纵深发展 场外业务规模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权益类、商品类等场外衍生品市场投资者日趋成熟,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也因为其避险、投资需求快速增加而保持高速增长,更多类型、模式的衍生品广泛应用于现货企业的风险管理。 “我们一直通过夯实大宗商品场外业务发展基础,提高产品定价、交易及服务能力,不断在场外期权方向纵深发展,做深做透多个产业链,努力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鲁证资本副总经理王洪刊表示,上半年鲁证资本场外业务规模大幅提升,场外业务盈利也出现一定幅度增长。 其实,今年不少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利润增长都较其他业务更突出。记者采访的几家原先以现货相关业务为重心的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也有较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衍生品业务中含权贸易业务占比增长加快。例如,银河德睿目前含权贸易业务量已占到期现贸易的近20%;宏源恒利的化工品含权贸易占比已超过基差贸易;南华资本在甲醇、豆油、棕榈油、橡胶、苯乙烯和豆粕等品种上含权贸易规模大幅提升,部分品种含权贸易规模在期现业务总量中占比已超过50%。 “现在客户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对于精准定价的要求提升,更多的客户愿意积极参与场外衍生品业务。”尚立峰告诉记者,今年含权贸易业务拓展中,固定赔付的累计期权很受客户欢迎。据他介绍,该类交易结构中,客户无需支付权利金,若盘后标的收盘价格落在一定区间内获得每吨固定赔付。这与部分现货企业的采购或销售计划比较匹配,该业务推广后,客户询价、下单都比较活跃。 “现货贸易的含权化,有效扩展了现货市场的定价方式,打通了上下游现货定价方式,风险管理公司更多地扮演风险管理服务方案提供商和交易商的角色,将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嵌入现货贸易。”王洪刊表示。 银河德睿总经理董竞博介绍,目前一部分含权贸易客户来自基差交易客户群体。在他看来,含权贸易的推广不仅有利于满足产业客户通过基差业务无法实现的部分需求,也促进了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团队和现货团队协作、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对场外业务规模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场外商品衍生品业务方面,期权业务名义本金累计新增3799.51亿元,同比增加64%;远期业务名义本金累计新增336.57亿元,同比增加164%;互换业务名义本金累计新增721.92亿元,同比增长739%。交易确认书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期权累计新增43103笔,同比增长61%;远期累计新增3814笔,同比下降26%;互换新增3540笔,同比增长406%。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虽然今年上半年商品衍生品业务规模占比仍较大,但金融衍生品业务利润占比和交易数量增速已经开始赶超。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数据显示,上半年期权业务名义本金累计新增1034.96亿元,同比增加92%;远期业务累计新增0.68亿元;互换业务累计新增396.82亿元,同比增长962%。从交易确认书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期权业务累计新增11279笔,同比增长137%;远期业务累计新增16笔;互换业务新增1830笔,同比增长635%。 实际上,行业报价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造成场外业务利润率出现下滑。包括场外业务头部公司在内的不少风险管理公司,自去年就主动尝试通过权益类产品进行弥补,指数类场外产品也得到较快发展。伴随A股市场出现回调,今年雪球类结构产品尤其受到投资理财者的青睐,风险管理公司金融场外衍生品业务中的雪球结构产品扩张也尤其明显。 “目前,基金子公司、银行子公司、券商资管等很多金融机构,都成为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业务合作对象。”董竞博告诉记者,市场环境多变以及近年的市场培育工作积淀,使场外业务客户需求逐渐“升级”。市场上最简单、最基础的期权产品已经越来越少,产品复杂程度提高的情况在去年和今年的业务中非常明显。 4 瓶颈显现 突破需要更大“成长空间” 风险管理公司发展至今,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风险管理公司对期货市场定价功能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贸易定价、产品定价也成为一种趋势,期货市场的辐射面在不断扩大。中期协提出发展以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商群体,满足实体经济个性化风险管理的需要,增强我国期货市场定价能力以及价格的影响力。 “这一目标极大地鼓舞了行业,但现阶段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行业形成更大的合力和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有行业人士称,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瓶颈问题越来越明显。资金、信息系统建设、行业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估和监控、内部治理等,都是当前行业实现突破的难点。 当前,风险管理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窄,而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大多是资本消耗型,业务推进必然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行业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估和监控存在一定难度,客户违约风险增加,这些影响风险管理公司风控能力及业务发展的因素也都需要资金支持。多家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风险管理公司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个体,提高其征信能力,使金融机构能够给予其独立的授信,增加风险管理公司资金获取渠道。 同时,也有不少人士提到风险管理公司缺乏合理的“同业地位”,没有被其他金融主体当做相对独立的从业主体。据了解,风险管理公司虽然“出身”于金融行业,处于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沿,但自身并没有明确被划为金融机构。 例如,现在各交易所对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的业务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优惠和支持不能直达风险管理公司,而是通过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通道进行划转,划转过程中则会产生其他税费等问题。 在行业人士看来,风险管理公司获得金融机构的同业地位,将有利于其在衍生品行业中增强竞争力,既强化了行业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也将推动行业衍生品交易团队加速成长,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 此外,随着风险管理公司规模、实力的提升,公司进一步发展,在管理上也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整体属于交易性业务,在业务逻辑和风控等方面都和期货经纪业务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业务发展,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公司业务上的差别带来管理方式及理念的差异,不可避免地让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公司开始感受到“负担和限制”。 据了解,在管理方面,期货公司与风险管理公司之间的理念传达以及管理大多是自上而下,缺乏自下而上的通道。例如,很多期货公司高管可以在风险管理公司兼任高管,而风险管理公司的高管缺少自下而上进入期货公司高层尤其是战略决策层面的路径。 行业人士建议,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上,更好地划分期货公司的管理权限。同时,建立风险管理公司高管进入期货公司战略决策层的通道,使更多行业一线、专业的情况和想法更快地得到表达,促进风险管理公司与母公司的沟通和业务协同,使期货公司既能有效了解和管理风险管理公司业务风险,也为风险管理公司成长提供更大空间。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