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没有游资炒作和恶劣天气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趋势所在,因为农产品这些年一直存在价值被低估的情况,而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也影响了部分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这成为此轮农产品被炒作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农产品价值并没有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步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2009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2005年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8.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3.7%。 根据中华粮网的数据,几乎在同期,2005年7月20日吉林洮南国储库的绿豆价格是每吨5760元,一直到2009年9月2日,绿豆的价格一直在每吨6000元左右震荡,9月2日绿豆价格每吨只有5400元。 一位长期关注农产品的业内人士感叹:“在广东等南方地区,按照当地的气候,一年可以种三季作物,但现在只种一季,由于农产品价值被低估,农产品涨价应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最近遭遇爆炒而引起关注而已。 而农产品强势如大蒜者,并没有起到大幅吸引劳动力回村务农的效果。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预计今年大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5%~20%,不过由于受恶劣天气影响,大蒜亩产有所减少,因此今年大蒜产量预计比去年略有增加。本来担心今年大蒜种植会大面积增长,产量暴增,导致价格暴跌,目前来看,因为农民进城务工比种蒜有更多收益,回乡种蒜的积极性有限。” 在大蒜价格飙升至历史高点后,蒜农的收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厚。中国大蒜网市场部经理王浩向记者勾勒了一家典型农户的成本收益构成图,在大蒜主产区山东、河南,一般一家人有三四亩地,大蒜的成本算上蒜种、化肥、人工费,每亩大致在1700元到2200元之间,而亩产大致在2200斤左右,鲜蒜直径4.5厘米到5厘米的,一斤在1.3元到1.5元,这是国内市场消费的主力。按照王浩提供的数据,大蒜每斤1.5元收购价计算,这家蒜农一年的总收入最多为1.32万元,成本按每亩1700元算,总成本约6800元,该户蒜农的净收入6400元。 陈明均说,外出打工挣个万儿八千的并不困难,还不用像种大蒜那么累。从比较效益来说,进城打工更高,这是大蒜无法短期内大量增产的根本原因,大蒜价格预计还会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 在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一般农户的耕地在3~4亩左右,一年种植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清保对记者说,种一亩小麦加上人力成本,每亩花费400多元,收获的小麦1000斤左右,能获得约800元的收入,农民的净收入每亩只有400元,而玉米种植每亩的成本刚好也是400多元,小麦获得的收益刚好能够填补种植玉米的成本,而玉米卖出去后一亩的净收益也就是400多元,一家农户全年净收入也就是1000多元,金额微薄,与上涨的房价、物价相比,农产品价值仍然很低,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首选。 正是意识到农产品价值被低估的现实,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宣布东北粳稻最低收购价每斤再次提高0.1元后,2010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93元、97元、105元,意味着过去三年水稻价格最高涨幅达到40%。除水稻外,小麦、大豆的国家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大量粮食进入国库。因此,即便没有减产和游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国家收储的支撑下,粮食价格也会提高。 水稻、小麦等主粮价格在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下稳步提升,因为国家储备雄厚,价格也无法大涨,而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并没有纳入国家收储体系,价格涨跌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陈明均表示,对于大蒜这类农产品也有建立国家储备的必要。 陈明均说,大蒜2008年产量在1100万~1200万吨,当年价格最低跌至每斤几毛钱,但是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蒜农和经销商严重亏本,导致2009年大蒜减产300万~400万吨,再加上天气及游资炒作,引发价格飙涨;如果当时能够启动蔬菜市场调节基金,让亏损农户和经销商获得一定补贴,至少不至于亏本,也不至于来年大蒜种植面积巨减。 陈明均认为,大蒜是一季生产,全年消费,因此一旦某年产量过多或过少,只能等来年调剂,因此建立一定的国家储备十分有必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促进小宗农产品也能稳定持续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责任编辑:姚晓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