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港交所宣布将于10月18日推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追踪50只可通过沪深港通交易的沪深股票表现。 当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将稳步推进境内股指期货市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促进A股指数期货在岸与离岸产品、市场协同发展。 目前,国内的三大股指期货产品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分别是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和中证500股指期货。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内地股指期货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产品体系逐步健全,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助于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丰富A股风险管理工具 进一步便利外资配置A股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追踪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所涵盖的11个行业最大的50只股票表现,遵循母指数MSCI中国A股指数的行业权重配置。该指数通过纳入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范围内各行业最大的两只股票,反映中国经济广泛多元化的特质。 市场人士表示,港交所推出A股指数期货,能够丰富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风险管理工具,便利境外长期资金配置A股,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A股在国际指数中的纳入比例。在MSCI此前就A股纳入比例进行的公开咨询中,“风险对冲及衍生品工具的采用”是全球投资者考虑进一步提高A股配置比例的重要考量之一。 清科国际高级经理曲佳欣表示,首先,MSCI中国A50指数期货可以作为持仓风险管理工具对冲风险,将吸引外资长期投资A股;其次,A股与国际市场关联度提升后,有助于估值理性化,促进部分股票估值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再次,股指期货出台后,锚定参考效应,资金大概率将重点配置成分股,有助于提升这些股票的流动性。 市场人士认为,离岸股指期货对A股现货市场运行的直接影响有限。理论上,股指期货的基础是股票现货交易,而现货交易的价格根本上由宏观经济、公司基本面等内在价值决定。实践中,股指期货对现货开盘价格及运行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属于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正常体现。从新加坡A50和内地股指期货多年运行的经验来看,股指期货最终还是现货市场的反映而非决定因素。 “中国香港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多年,经受了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具备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措施。为了保障该产品平稳在港上市,两地监管机构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监管合作机制。以上两点能够有效打击市场不法行为,坚定市场信心,维护两地市场稳定运行。”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 积极稳妥推动 内地股指期货对外开放 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和中证500股指期货累积成交量分别为1919.94万手、791.91万手、1358.97万手,分别同比增长11.20%、增长20.01%和下降30.25%,累计成交总额分别为29.88万亿元、8.46万亿元、17.51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69%、增长45.37%和下降19.35%。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内地股指期货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离岸股指期货可能对内地股指期货产生一定竞争。对此,监管层应积极稳妥推动内地股指期货产品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在岸与离岸股指期货市场协同发展。 “衍生品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衍生品市场发展和开放是衡量金融体系完善的重要指标,因此推动内地股指期货开放的迫切性在逐步增强。”陈雳表示。 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内地股指期货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产品体系逐步健全,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助于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促进A股市场形成现货与期货、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的格局。证监会非常重视内地股指期货扩大开放,预计将根据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需要和运行状况,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加强跨境风险防控 推动两地合作纵深发展 “为保障中国香港A股指数期货产品平稳推出,两地证监会已就在港上市的A股指数期货产品的日常监测、监察执法、应急联络等方面建立健全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衍生品监管合作和跨境风险防控安排。产品上市后,两地证监会将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跨境跨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两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上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陈雳认为,从监管角度来看,一要防止恶意操纵市场行为,二要从制度上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第三则是要合理设计和选择股指期货指数标的。 宝新金融集团副主席、CEO刘云浦表示,在进一步完善监管合作和跨境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内地与香港未来可以将互联互通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并考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沪深港通、债券通后,可以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产品范围;二是在QFII/QDII、互联互通联通模式基础上,结合央行数字货币在内地及中国香港地区的推广,可以搭建相应科技基础设施,在早期融资上提升资金跨境效率;三是加强内地与中国香港地区股权投资联动,充分利用和引导境外中长线资金投资境内VC、PE阶段的项目。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