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产业链利润处于中间大、两端小的不平衡状态。铝产业链如果想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后市利润一定会进行重新分配,或者说电解铝企业的过高利润一定会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过多的利润需要分配给上游和下游。 2021年以来,随着铝价的持续走高,电解铝生产企业的利润也是一路高涨。随着铝价8月下旬再次站上20000元/吨的高度,电解铝生产利润也突破了5000元/吨,不断创出近些年以来的新高。 电解铝作为铝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可以说是尽享本次铝价大涨带来的丰厚利润,但铝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上游方面,氧化铝年内供给整体宽松,价格涨幅与电解铝差距较大,截至8月25日,长江现货A00铝平均价年内累计上涨32.01%,而氧化铝主产地山东、山西、河南、广西的氧化铝现货价格年内累计上涨幅度分别为15.78%、16.38%、16.63%、10.70%,铝现货和氧化铝现货的年内涨幅几乎相差一倍。随着近两个月氧化铝价格出现明显持续上涨,一些高成本的氧化铝企业刚刚实现由盈亏平衡转入盈利状态。 下游的铝加工企业则是以赚取固定的加工费为主,即不管铝价高低,加工费基本维持稳定。因此铝价越高,加工费的盈利率越低。上半年多数铝加工企业与下游签订合同订单时铝价较低,而后期采购铝锭时价格已出现大幅上涨,成本快速上升已经将加工利润大幅吞噬,甚至是超出加工利润。除非铝加工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等操作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否则在铝价大涨的环境下,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更容易出现亏损。 整体来看,电解铝企业利润极其丰厚,但上游和下游相对就会差很多,尤其是下游企业,订单很多,但不一定赚钱,铝产业链利润处于中间大、两端小的不平衡状态。铝产业链如果想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后市利润一定会进行重新分配,或者说电解铝企业的过高利润一定会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过多的利润需要分配给上游和下游。 由于利润等于产品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值,因此影响利润变化的主要就是成本和产品的价格,而电解铝利润回归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成本稳定,铝价下跌,利润收缩,核心点在于后市铝价能否会出现下跌。我们可以从宏观和供需两个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宏观方面,目前,市场关注的核心点在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由于通胀数据高企且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市场预计美联储年底缩表的概率很大,加息也会很快提上日程,因此,美元大概率走强,从而对大宗商品价格会形成一定压制。供需方面的话主要看供给端,由于供给侧改革确定的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和双碳目标的确定,电解铝新增产能将进一步受限,供给端将整体处于偏紧状态;需求端由于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回暖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支撑价格。因此,铝价基本面整体偏强,后市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点主要在于宏观市场的变化。 另一种情况就是铝价稳定,成本抬升,利润减少,关键点在于成本端是否会明显上升。我们就需要从电解铝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电解铝就是通过电解得到的铝。现代电解铝工业生产采用冰晶石—氧化铝融盐电解法。熔融冰晶石是溶剂,氧化铝作为溶质,以碳素体作为阳极,铝液作为阴极,通入强大的直流电后,在950℃—970℃下,在电解槽内的两极上进行电化学反应,即电解。由此可见,电解铝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四部分——(1)原材料,包括氧化铝、阳极材料、其他辅料(冰晶石、氟化铝等);(2)能源成本,主要为电力;(3)人力成本;(4)其他费用,包括设备损耗及折旧、财务费用、运输费用、税收等。其中氧化铝成本占比最高,约占40%,其次是电力成本,约占35%。因此,成本能否大涨重点就看氧化铝和电力的价格是否会出现大涨。 由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价格短期之内变化幅度有限,而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一旦实施电力改革,价格回归市场,那么在高煤价的背景下,电力成本会有明显提升。氧化铝近两个月涨幅明显,究其原因一是环保督察压力大,国内铝土矿、煤炭价格上涨推升氧化铝生产成本。二是受夏季用电高峰影响,国内多地工业企业均要求错避峰用电或阶段性限电,影响到广西、贵州、云南及河南等地的氧化铝生产。三是近期国内疫情反复,物流运输受到限制,成本有所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建成氧化铝产能8915万吨/年,仍有1170万吨/年产能在建,另有拟建产能2570万吨/年,如果全部建成,未来我国氧化铝产能将达到12655万吨/年。按照电解铝产能4500万吨/年的产能天花板测算,同时考虑非冶金级氧化铝需求和氧化铝进口,国内9000万吨/年氧化铝产能即可满足需求,导致氧化铝供给过剩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因此,氧化铝现货价格长期上涨高度或有限。 因此,总的来看,由于电解铝生产利润较高且维持了一段时间,铝产业链想要稳定发展,电解铝生产利润后市回落至合理水平的概率较大,不管是通过铝价下跌的方式,还是氧化铝成本抬升的方式,做多氧化铝同时做空电解铝有望成为市场上的一个较好策略。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