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王毅:多因子量化选股为广泛应用的增强方法 提问:请问什么是指数增强基金?国内市场上可选的权益类指数增强产品有那些? 王毅:指数增强基金不是以完全复制标的指数为目的,而是通过基金经理选股、调整指数成分个股权重等主动管理手段,在实现有效跟踪标的指数获取指数收益的前提下,争取实现超越指数获得超额收益的产品。 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主要两部分:指数的beta收益和超越指数的Alpha收益。由于指数增强基金长期保持高仓位运作,基金行业配置和基准指数的行业配置偏离相对很小,且绝大多数的持仓个股均来自指数的成份股,因而产品可以有效的获取指数的beta收益。基金Alpha收益则来自于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这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根据基金基准指数的不同,国内权益类指数增强基金可以分为宽基类和行业主题类指数增强基金,相较于跟踪行业主题类的指数增强基金,目前宽基类指数增强基金的数量更多。 宽基类指数增强基金中以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为主,行业主题类指数增强基金主要覆盖了消费、医药、科技及制造等主流领域。目前市场上仍在运作的投资A股的公募指数增强基金超过130只,产品覆盖的指数超过30个。 提问:指数增强是如何实现的?超额收益又有哪些来源? 王毅:策略方式上看,指数增强策略一般分为主动选股和量化选股两大类。主观投资策略主要是基本面研究,基金经理一般用主观逻辑对宏观、行业和个股进行研究和投资决策。而量化投资策略立足于市场数据和数学统计方法,建立定量模型并产生投资信号,通过条件约束控制相对基准指数的偏离度来构建投资组合。 相比之下,量化投资策略能够在显性的框架下降低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相对更强的稳定性和可解释性。而主观策略依赖于隐性经验,对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分析能力和决策稳健性要求较高。目前多因子量化选股是指数增强产品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增强方法。 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核心来源于基金经理通过主观判断或是多因子量化模型带来的选股收益,选股收益的高低取决以基金经理主动管理的能力。此外,指数增强基金还有一部分超额收益来自于打新收益。随着科创板开闸、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新股密集发行,打新已成为公募基金的常规操作,自2019 年以来打新收益上升迅速,对增厚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有着显著作用。 易方达王毅:指数增强基金表现优于对应指数 提问:指数增强基金相比其他类型基金有哪些优势?相对于跟踪的指数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王毅:指数增强基金需要有效的跟踪基准指数,因而产品主要投资于指数的成份股,仅有少量仓位投资于非指数成分股,相对纯粹的主动基金,指数增强基金更具透明性和可控性。而且,指数增强基金整体费率也是明显低于纯粹的主动基金。此外,与被动型指数基金相比,指数增强基金在获得指数收益的同时,还具有获取相对指数更高收益的潜力。 从历史来看,指数增强基金表现明显优于对应的指数。例如2018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相对基准指数的平均超额收益每年都为正值,且每年战胜基准的指数增强基金的比例均超过85%。2021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中位数高达3.92%,上半年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中位数高达4.97%。 指数增强基金能够战胜相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目前A 股还处于弱有效性状态,散户占比较高,投资者成熟度较低,因而通过有效的主动管理可以力争带来超额收益。对于偏好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关注一下跟踪相应指数的指数增强基金,争取在承担较小主动管理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相关指数更高的收益。 提问:如何选择指数增强基金? 王毅: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增强基金的时候应该优先关注基准指数,因为基准指数的表现决定了beta收益,而指数beta收益是指数增强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基准指数不同的指数增强基金收益表现差异会很大。投资者在确定好基准指数后,在相应的指数增强基金中优选时建议重点关注基金相对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跟踪误差、信息比率以及月度胜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以及能力的稳定性。 目前打新收益仍然较为可观,过大的基金规模会导致打新策略对组合收益增厚效果下降,因而考察指数增强基金时注重对基金规模的考察,建议关注中小规模的指数增强基金。 此外,指数增强基金的费率结构也差异很大,以管理费率为例,指数增强基金中管理费率最高可达1.5%,而最低的管理费率仅为0.5%,两者差距高达1%,因而在选择指数增强基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整体费率较低的产品。 提问:市场上存在诸多板块和跟踪产品,那么如何选择也是个问题,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 王毅:选择指数基金,或者指数增强基金,背后首先是对行业板块的判断,即选择一个或几个行业进行配置,然后才是投资工具选择的问题。所以进行基金投资,不仅需要研究基金产品,还需要研究市场,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对于投资者来说的确不容易。现在有一种比较新的服务,基金投顾,可以帮助投资者们解决基金投资中不知道怎么投、没时间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