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丰收季节。 但,资本市场很难感受秋硕的喜悦,更多的是焦虑与担忧。 7月宏观数据全线走软;股市成交暴增却拒涨;政策打压通胀月月严厉……混乱的商品世界,我们憧憬的是美丽秋色,但眼下所见都是迷茫与未知。 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左手是危机,右手是苦难,前方就是复苏却红灯常驻;静静心,不要急,锚定复苏不动摇,我们再等等。 一、视角差 通胀与供求: 全球长期大放水,逻辑理应大通胀,物价也确实飞涨,但到底是金融趋势性通胀, 还是阶段供求错配的涨价,因涉及到商品周期的定性,大家纠结。 国际与国内: 国际通胀没跑,即使美联储信誓旦旦短期行为,但中国政府升级打压通胀却实实在在。 投资人怎么办,是任性参与还是乖乖听话,内外市场强弱差很大,大家同样纠结。 视角差而已。 大通胀是全球现实,中国政府顽强抵抗以规避滞涨可能,产业政策、本币升值、行政 打压,手段不一而足,但传递信号很清晰,拒绝通胀;欧美政府显然已躺倒,实在无能为力,只能随它去了,在通胀与衰退之间,只能选择前者,后者是必死,而前者尚有一线生机,尽可能争取点缓冲时间,顺带语言给自己打打气也是必须的。 大通胀,大危机,国别分化,静待发酵。 二、确定性 煤价暴涨、绝代双焦、燃气紧缺、大面积限电……全球能源紧张? 为何原油低迷难涨? 图1:铝价走势 能源紧张主要是中国,全球需求VS中国供给,国内能源需求增速超想象,而供给受制于供给侧(1-7月,国内用电需求增速13.2%,而煤炭产量增速4.9%,恰巧水电也是0.01%增长,被动消耗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社会库存,缺口短期根本补不上),叠加碳中和的未来刚性约束,国内出现阶段性的能源紧张。 假设房地产躺倒,中国能源需求显著降温,估计22年2季度能源可以再平衡,但我们认为中国能源革命在21年已开启,在碳中和的政策驱动下,中国能源总量与结构都将被动加速的调整,能源偏紧在中国估计是中长期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应着能源价格重心的确定性抬升(成本上升、终端电价上涨、高耗能用电涨价……)。 中国能源重心的确定性抬升,给基于中国供给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定价带来巨大冲击(我们积极参与的铝品种交易,底层逻辑就是如此,硬缺口源于中国能源)。因此,中国政府压制不了铝价涨势,但国家态度决定了铝价涨速,缓和涨价冲击是通胀节奏(估计很快出台类似钢铁行业的相关政策,取消铝材铝箔出口退税,低附加值出口征税,估计影响200万吨出口,抑制国内消费,把通胀留给国际去自我平衡),不能造次,老实点好。 三、走势分化 过去四十年,我们都是基于美元来判断货币与商品周期,即便中国崛起,但人民币近似挂钩美元联动也使得中美经济周期大体共振,依旧是基于美元利率的大周期逻辑。 2018年,中美开启对峙,中美经济共振循环逐渐受冲击;2020年新冠严重杀伤世界,中国加速经济内循环建设,人民币也逐步脱钩美元而波幅加剧;我们认为延续数十年的全球商品美元定价逻辑与规则开始偏离,这两年中外商品渐分化,清晰的有迹可循。 2021年全球大通胀,但在中国其实通胀并不特别明显(人民币升值10%、国内产业链承担部分、规模经济分摊部分、内外隔离传导链),中国政府秉持传统成长理念,在保守经济政策下,人民币市场的汇兑、利率、商品都将与美元离散而更趋独立。 我们认为:全球商品的美元周期已不再,人民币周期与美元周期在商品市场各领风骚,新的全球商品周期还无定论,大体介于中美周期间的耦合,我们的商品投资经验将难以再有效,市场不共振而品类分化将是大势所趋。 品类品种的分化,宏观背景的淡化,初显中国定价,自2021年始。 未来是新视界,谁也不知道,但迥异于过往,还是谨慎点好,边走边看。 图2:中国GDP增速回落至正常水平 四、商品大对冲 2022年宏观困境 中国经济将显著降速,大概率遭遇20年2季度的欧美式困惑,新冠压制服务业凋零,但经济更多结构问题,很难套用总量思维去寻求解决方案,基于以往我选择相信中国政府,困难是有但无需太担忧(全球危机,大家都难,中国已经算很好的了,只是抗疫太成功,激发了民间的无境需求) 我们更担忧22年会滞胀,进而全球金融再危机,长期大放水不可能没后遗症的,但内循环主导的中国无疑最抗跌,隔岸观火。 但商品投资就费劲了,外围环境差,意外多,风险大,且没有参照物,更欠缺清晰逻辑的指引,缺乏市场共识的市场大都绞肉机,更多是被动危机的应对,情绪宣泄难控。 仅仅从交易视角来看 22年商品投资,我们要淡化宏观的长线牵引,强化防范危机与意外;更多聚焦于产业与品类,从供求端寻找中线价值的必然,尤其是要厘清中国主导与全球定价的商品逻辑与内涵;对投资方向与驱动必须具有前瞻性,然后才能谨慎而坚守(估计22年商品市场,情绪驱动比经济数据更有价值)。 宏观减速、能源重心抬升、市场情绪不稳、汇兑冲击定价,政策多变,不动如山。 图3:神火股份 宏观大对冲 空黑色原料或化工成品(美元定价、需求弱化、估值偏软、中国可替)-------买电解铝(人民币定价、需求稳健、硬能源高估、全球不可替) 降低维度,淡化宏观,聚焦产业,锚定中国高耗能商品的重心抬升,锚定中国加工利润与需求的下移,在宏观不确定环境下,寻求确定性的产业级机会,隐含宏观对冲。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