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昨日持续活跃行情,市场成交额连续39个交易日破万亿。值得关注的是近来行情分化,周期股行情优于赛道股,但是随着周期板块上行,机构间的分歧开始加剧。对于后市,机构认为市场可能延续结构化特征。 市场成交额连续39个交易日破万亿 9月13日,A股市场主要股指走势分化,强势的沪指收出了“六连阳”。截止收盘,沪指涨0.33%,收报3715.37点;深成指跌0.45%,收报14705.83点,创业板指跌1.17%,收报3194.27点。个股行情依然活跃,两市涨停板或涨幅超10%的公司达110家。 A股当天成交额1.46万亿元,这是自7月21日以来,市场成交额连续39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对于近期A股连续爆量,分析认为主要是缘于市场风格持续从成长行业向估值偏低的周期板块切换,但期间行业风格并不明显,且市场热点不时来回切换。 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表示,成交额高企背后,市场分歧较大是一大原因。陈梦洁指出,当多空双方博弈时,成交量会显著放量,而指数变动不大;近期板块轮动迅速,板块间资金切换贡献了较大成交量。此外,陈梦洁认为,量化资金的贡献度加大,楼市等方面资金入市推动了市场成交额走高。 值得一提的是A股如此火爆的成交,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数据显示,A股首次成交破万亿是在2014年12月5日,在随后2015年的大牛市中,万亿元成交额成了2015年A股的常态,当年多达115个交易日成交额超万亿元。而在2015年5月8日至7月8日更是上演了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超万亿元的纪录。 中金公司表示,万亿元可能是A股成交的新均衡水平。在中金公司看来,随着股票市场本身的增值,以及近年IPO和再融资带动上市公司数量和股本扩张,A股自由流通市值也逐年提升并已突破40万亿元。历史上A股自由流通市值对应的换手率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以2.57%的历史换手率均值所计算的理论成交额已突破1万亿元,短期市场并未出现全面过热的现象。 机构对周期股观点分歧加剧 近来市场行情分化,沪指走势优于深指,周期股行情优于赛道股。但是随着周期板块上行至阶段高位,机构间的分歧开始加剧。部分机构坚定看好周期股后市表现。西南证券表示,下半年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供需错配的逻辑依然存在:一方面“双碳”+疫情背景下,上游资源供给端扩产仍然受限,此外经济复苏+能源转型,下游需求旺盛。资源板块的业绩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行情有望持续到四季度。 华泰证券预计今年下半年行业景气度整体高位运行,周期股盈利稳定性有望超预期;国盛证券表示,随着冬季到来,供需矛盾有望使相关行业迎来量价齐增,周期行业价格中枢上涨是必然趋势。有基于此,有市场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多数周期龙头股在经过近9个月上涨后估值明显抬升,但下半年以来不少周期品种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上市公司盈利或将加速。照此来看,不少周期股到年底的估值仍有上行空间。 国信证券指出,此前决定商品价格上涨的供需因素已经出现变化。一是部分商品此前供给收缩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二是商品价格的高点往往会滞后于宏观经济的高点出现,本轮商品价格的高点可能出现在11月份左右。国信证券强调,在目前政策已经开始重视、供给持续收缩可能性降低、需求侧本轮全球复苏高点已过,进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进入尾声,越往后看,“抓尾巴”的收益和风险越不成比例。 持股or持币过节? 再过不到一周便是中秋节假期。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投资者普遍面临“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的选择题。持股or持币过节?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年中秋节前后A股市场的走势,看看怎么个做法好。 据数据统计,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沪指在中秋节后的市场表现要优于节前。节前5日(交易日,下同)各有4年上涨,上涨概率为40%。而节后表现相对较好,10年中,节后5日、10日均有6年上涨,上涨概率均为60%。由此来看,持股过节要优于持币过节。 那机构又是如看待后市呢?平安基金指出,近期A股情绪较为活跃,北向资金连续三周保持较为稳定的净流入状态,显示出A股较强的配置价值。在信用企稳以及增量资金助力下,看好未来一至两个季度的市场表现。平安基金认为,接下来A股可能延续结构化特征,细分行业和赛道的投资机会较多 中欧基金预计指数后续整体表现空间有限,但市场风格的轮动有望贡献超额收益空间。“我们认为后续的风格轮动将双主线并存,增量风险偏好较低的社会资本将助力低估值板块的估值修复,主流机构仍将基于中长期成长性在科技、消费和医药板块中轮动。”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