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诺奖为何发给这几位学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给一种理论颁奖,倒不如说它是在给一种研究方法颁奖。过去30年以来,经济学界有一个新的潮流——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从数据中来验证或发现一些经济学的道理、新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有些经济学原理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不需要用数字证明,比如说价格提高了,需求就该下降。工资提高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如果政府强制提高工资,企业就应该减少用工。但是最近这30年以来,经济学家们认为不能够想当然,一定要用要从数据出发来验证这些原理。 今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有一半是发给了劳动经济学。所谓的劳动经济学实际上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就是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去验证或者发现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获奖人之一大卫·卡得(David Card)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另外一个已经去世的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用数据去检验,政府强制企业提高最低工资会不会减少企业用工。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拍脑袋来想,当然会减少。但是他们通过数据实验发现结果并非如此。他们找了相邻的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去做观察。结果发现,最低用工工资提高的新泽西州,用工数量反而提高了。 这个结果在经济学界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有人说他数据搞错了。我认为他们是对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影响劳动用工的因素太多了。最低用工工资增加,撬动一些本来不想申请工作的人来申请,申请的人增加了。厂家就可以在更多的申请人中,选择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既然可以得到这样好的结果,为什么企业不主动提高工资呢?因为企业也有复杂的决策机制,企业的决策也可能并不是最优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明,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大卫·卡得(David Card),他的贡献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另外一名获奖人乔治华·安格斯特(Joshua Angrist)最著名的一个研究是服兵役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而且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越战时期,美国强制服兵役,开始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谁会去服兵役。这种随机抽签排除掉了一些人工选择因素,比如学历、个人意愿等等。所以最终的结果更有客观性。他发现被抽中当兵的人,10年以后,他的工资比没有抽中当兵的人低15%。这是一个随机试验。 格多·依姆本斯(Guido Imbens)纯粹做计量学方法,他设计了一套统计方法,解决抽签的问题。因为抽签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复杂因素。比如没有被抽中当兵的人,可能最终也选择当兵了。但是,你并不能保证抽签的和不抽签的人完全一样,被抽签抽中去当兵的人里面可能还有很多复杂因素,再如何进一步把这些因素分出来?比如没有被抽中当兵的人,可能中间有一部分人也选择当兵了,怎么对比?这里还有很多复杂因素。哪些因果关系更强? 严格来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一个具体理论,而是一种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讲,回归经验主义而非理性主义。社会发展是有理性的,而经验主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只认数据的验证。总结来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对经济学发展新潮流的肯定,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一切从数据出发的实证方法,另外一方面是计量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奖更关心经济学自身问题,而非肯定某一学术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最开始设立的,而是瑞典中央银行借了诺贝尔的名字设立的,它的全称是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科学用的是复数 “sciences”,意思就是说它强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这个初衷本身就是有争议的,因为许多人认为经济学不能完全用自然科 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因为研究者本人并不是中立的,他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就是有立场的。 但是总体来讲,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还是关心经济学自身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以现实的重大的争论为基础的。它主要还是关心经济学,这么多年有什么进展、有什么新的思潮、有什么新的方法。所以今年这个奖是实际上它是对过去30年的整体的潮流的一个肯定,更多的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肯定,而并不是对某一个学术观点的肯定。这个奖并不是说最低工资就应该提高,也没说当兵好或不好,他并没有肯定某一个具体的发现,而是对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反思和回顾。 不管怎么讲,今年的诺贝尔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忠实于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初衷的。 今年经济学奖励“群体画像” 过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一些获奖者是某种经济学领域的开山鼻祖,但是今年不太一样。我认为它选了三个代表性人物,对这三个代表性人物进行了奖励。通过这种奖励来肯定过去30年以来的经济学的一个新潮流。 你如果非要问我,这三个人是最合适的吗?我不敢讲。我甚至觉得可能还能找到另外三个人。我更倾向于认为今年的奖更像是奖励给了一个群体画像,而不是某个开天辟地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