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起,国土资源部将开始为期半年的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同时,记者了解到,稀土矿开采权有望只归属于国有企业这一建议也在政策考虑中。 “的确有这个建议,也确实在考虑中。”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有消息称,这一政策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近来,从规划中的《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到《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再到刚通过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直至此次对稀土矿的整顿整理,中国对稀土行业的大范围治理正次第展开。 政策陆续出台的同时,各稀土企业的动作也在不断加大。五矿在进驻江西赣州稀土冶炼厂之后,又在上月与郴州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宣布今后5年投资55亿元开发当地稀土等有色金属;同时,另一北方稀土巨头包钢稀土在进行了1年多的自行收储后,也有望将稀土收储提高到国家层面。 稀土行业小、散、乱的局面正逐渐改善,与此相应,中国在稀土价格上丧失话语权的局面也有望终结。 定价权缺失 作为稀土大国,中国却并没有掌握稀土的定价权。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储量全球第一,稀土年产量占世界稀土产量的90%以上,出口总量占全球的80%。然而,由于中国稀土产量长期高于国际需求、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稀土往往只卖出了“土价格”。中国稀土在世界定价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以最畅销的稀土金属镨钕为例,2008年初价格在15万元/吨左右,金融危机一来即跌至10万元/吨以下。 而长期从中国进口稀土的美国,实际上是世界上稀土资源仅次于中国的国家。但美国却不自己开采以满足需求,而是转寻从中国进口低价稀土。“美国的稀土矿说了很久要重启,但是一直没见重启,还是因为稀土价格太低,他们的成本高,重启没有利润。”一位稀土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官员此前也表示:“价格并没有反映出稀土的真实价值,我们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要掌握定价权,产业做大做强是关键。 整顿稀土行业,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控制出口 超过我国稀土产量一半的出口成为整顿的第一步棋。 据了解,早在10多年前,稀土出口并没多少限制,很多贸易公司都在做。随后开始实行出口配额管理,但拥有出口资质的企业也一度达到200多家。而每年稀土出口配额总量均由国家发改委稀土办公室拟定,上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商务部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环保治理等方面核准各企业的出口配额数量。 不过,进入2000年后,配额开始减少,出口资质的发放标准也开始提高。“整个收缩配额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5年增加了一些,2006年又开始逐年减少,这两年比较稳定。”一位江西稀土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稀土出口配额也逐渐朝大企业集中。“这是由于目前商务部对于稀土出口企业各方面的门槛在逐渐抬高,如提高注册资本金、出口量的门槛等等。”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崔凡就表示,“控制出口,从中国角度来说,是从长远利益和经济利益考虑的。我们对一些能够有一定价格影响力的资源进行出口限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全行业的整肃 限制出口的同时,国内对稀土的整顿也开始了从冶炼到矿山的全产业链的治理。 有消息显示,国内稀土矿的开采权有望在今后只划归少数国有企业。“其实现在除了无证盗采的,绝大部分稀土矿都已经在国有企业手里了。” 据介绍,北方的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包头,已被包钢稀土悉数纳入囊中;南方稀土矿相对分散,但也各有其主。“江西赣州的稀土矿都在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手里,湖南的稀土资源目前已有五矿介入,四川稀土是江铜拿下,广东主要是广晟有色。” 这其中,包钢稀土和五矿无疑是稀土业分量最重的两家国企。“五矿当然是想把赣州的稀土资源拿到,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转让的打算。”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兆添对记者表示,转让涉及的因素很多,价格等因素都会对此很大影响。 正规军之外,稀土的盗采也不容忽视。“广东目前偷采稀土矿大概和合规生产的稀土矿产量差不多大。”广东广晟有色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政策也显然不会熟视无睹。从6月起,国土资源部开始开展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违法违规和乱采滥挖行为,集中整治重点地区,彻底扭转部分地区的混乱局面,构建开发秩序监管长效机制。 在整顿稀土矿之外,对下游稀土冶炼企业的规范也早已开始。 2009年2月初,内蒙古批复了《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资源战略储备方案》,同时包钢稀土发布公告将分5年对30万吨稀土矿产品及适量稀土实施收储。 5月,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开始征集修改意见,准入条件涉及生产布局条件、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一次从生产规模方面设置稀土准入门槛。 4月20日,《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在环保部通过审议。“设置的一些标准比国外还要严格。”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对记者称。 此外,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也即将颁布;同时,酿4年之久的国家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即将推出,首批试点将围绕煤炭和稀土资源展开。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