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苹果产业概述 苹果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果实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含钙量丰富,有助于代谢掉体内多余盐分,苹果酸可代谢热量,防止下半身肥胖,为人们最常食用的水果之一。原产于土耳其东部,主要品种来自海棠属(有数百个品种),其中一个是短枝型——是为了提高繁殖力而培育出来的矮化复合品种,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从生长习性来看,苹果能够适应大多数的气候。在南北纬35~50度之间是苹果生长的最佳选择。苹果需要1000~1600的单位热量和120~180天的无霜冻天气。白天暖和,夜晚寒冷,以及尽可能多的光照辐射是保证优异品质的前提。苹果能抵抗零下40°C的霜冻。开花期和结实期,如果温度在-2.2℃至-3.3℃之间,会对产量造成影响。与其它落叶作物相比,苹果开花较迟。因此减少了遭受霜冻的概率。然而对于某些品种和地区,那里的霜冻影响则更为明显,因而一套有效的抗霜冻体制是必要的。最适合pH值6.5,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 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常见栽培,主要品种有:陕西洛川富士、陕西延川富士,甘肃天水花牛苹果、山东红星、山西万荣等。适生于山坡梯田、平原矿野以及黄土丘陵等处,海拔50~2500米。一般苹果栽种后,经2~3年开始结出果实,开花期基于各地气候而定,一般集中在4~5月份。由于苹果是异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种自花不能结成果实。果实一般呈红色,也有绿色、黄色等颜色,具体需视品种、果实成长期而定。一般早熟品种成长期为65~87天,中熟品种成长期为90~133天,晚熟品种成长期则为137~168天。在一般情形下,苹果树栽种后可有15~50年寿命。 中国是苹果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苹果产量达4406.6万吨,与2019年的4242.54万吨相比,增量约164.06万吨,增幅约3.87%;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长,苹果需求量不断增加,2020年中国苹果需求量达4308.37万吨,较2019年的4157.89增加了150.48万吨,增幅约3.62%。 图表1:2020年中国苹果产量、需求量、进口量、出口量现状及走势对比 (信息整理及制图:农小蜂) 中国苹果进口量从2019年的12.52万吨减少至2020年的7.57万吨,减幅约39.54%,进口金额也随进口量同步变化从2019年的21900.2万美元减少至2020年的13854.83万美元,主要进口来源为新西兰、智利和美国;中国苹果出口量则从2019年的97.12万吨增至2020年的105.8万吨,增量约8.68万吨,增幅约8.94%,出口金额也随之从2019年的124645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144958万美元,主要出口销往地为越南、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省市为山东省、云南省、辽宁省、甘肃省、陕西省。 图表2:2020年中国苹果进口金额、出口金额现状及走势对比 (信息整理及制图:农小蜂) 我国苹果主产区域分析 图表3:2019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分布地图(颜色越深,代表面积越大) (信息整理及制图:农小蜂) 从主要种植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无论是苹果种植面积,还是苹果产量,陕西省和山东省均稳居全国前2。因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发布2020年苹果相关数据,本文基于同质可比原则,以2019年数据作对比,结果显示: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陕西省,2019年规模达61.46万公顷,在全国2019年苹果总种植面积197.81万公顷中比重达31.07%;山东省以24.66万公顷居其次,在全国比重约12.47%;甘肃省以24.11万公顷位列全国第3,在全国比重约12.19%; 从聚集度来看,2019年全国苹果总种植面积的55.73%分布在陕西、山东、甘肃3省;其余44.27%的苹果种植面积依次分布在山西、辽宁、河北、河南、新疆、四川、贵州、内蒙古、江苏、宁夏、安徽、黑龙江、北京、吉林、云南、天津、西藏、湖北、青海、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图表4:2010~201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苹果种植面积变化数据(单位:万公顷) (信息整理及制图:农小蜂) 产量方面:2019年,陕西省以1135.58万吨居首,在全国4242.54万吨中比重高达26.77%;2020年,陕西省苹果产量已增至1185.21万吨,在全国2020年苹果总产量4406.6万吨中比重增至26.9%。山东省2019年以950.23万吨位列全国第2,在全国2019年苹果总产量4242.54万吨中比重约22.4%。陕西、山东两省2019年苹果产量合计约2085.81万吨,在国2019年苹果总产量4242.54万吨中比重约49.16%,已近50%。其后的山西、河南、甘肃、辽宁、河北、新疆、四川、云南、江苏、宁夏、安徽、内蒙古、贵州、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西藏、湖北、重庆、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苹果产量均不到500万吨。 图表5:2010~201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苹果产量变化数据明细(单位:万吨) (信息整理及制图:农小蜂) 回顾近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苹果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数据明细,陕西、山东常年位居全国前2。其中,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54.7万公顷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61.46万公顷,再增至2020年的62.02万公顷,累计增量达7.32万公顷,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6%,代表性的苹果品种有洛川富士、延川富士;产量从2010年的834.57万吨波动增至2019年的1135.58万吨,再增至2020年的1185.21万吨,累计增量达350.6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57%(大于面积的年均复合增长率1.26%——意味着陕西省苹果单产水平的提升快于种植面积的扩张,其间,苹果产量仅在2013年、2018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有过小幅的下降(次年生产水平便开始回升)。 我国苹果产业重点数据分析 我国苹果生产规模及趋势 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36%,在水果中比重超15% 种植面积:稳定在193~199万公顷之间 区位分布:陕西省和山东省面积、产量稳居前2 优势产区:渤海湾和黄土高原 优势品种:富士系 我国苹果供需情况 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46% 年进口量峰值达12.52万吨、金额峰值达2.19亿美元 主要进口来源地:新西兰、智利、美国 出口:中国表现最好的出口水果品类 年出口量峰值达133.5万吨、金额峰值达14.81亿美元 出口销往地: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 主要出口地区排序:山东、云南、辽宁、甘肃、陕西 苹果产业在全球地位 产量:全球第一 内部鲜食量:全球第一 进口量:不到全球的5% 出口量:仅次于欧盟 我国苹果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批发价 价格区间:6.08~7.19元/公斤 价格波幅:-4.2%~4.8% 每亩总成本 成本结构: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成本 分产区:山东>甘肃>北京>河南>辽宁>陕西>河北>山西>宁夏 每亩总产值 走势:逐年回升 分产区:山东>北京>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宁夏>辽宁>山西 每亩净利润 走势:先降后增 分产区:北京>山东>陕西>河北>宁夏>甘肃>河南>山西>辽宁 每亩成本利润率 峰值66.33%,谷值16.64%,均值46.52% 分产区:陕西>宁夏>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甘肃>山西>辽宁 我国苹果农特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27个 品牌影响力:洛川苹果>灵宝苹果>庆阳苹果>昭通苹果 品牌价值:洛川苹果>庆阳苹果>灵宝苹果>烟台苹果>昭通苹果 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66个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5个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 一村一品:118个 58 中国美丽田园:3个 我国苹果产业核心内容分析 从生产规模及趋势来看,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93~199万公顷之间;2010年~2020年,中国苹果产量从3164.91万吨波动增至4406.6万吨,10年间增长了1241.6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36%,在水果产量中比重常年在15%以上。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无论是苹果种植面积,还是苹果产量,陕西省和山东省均稳居全国前2。根据气候和生态适宜标准,渤海湾产区和黄土高原产区是中国最适苹果发展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属于苹果生产的次适宜区;西南冷凉高地苹果生产规模小、产业基础差,无法满足苹果生产优势区域的要求。栽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品种为富士系苹果。 从供需情况及在全球地位来看,中国是苹果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苹果产量、内部鲜食量均居全球第一,进口量不到全球的5%,出口量仅次于欧盟。结合历年消费量来看,中国苹果生产整体上供大于求,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规模,存在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现象,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年进口量峰值约12.52万吨、金额峰值约2.19亿美元,主要进口自新西兰、智利、美国;年出口量峰值约133.5万吨、金额峰值约14.81亿美元,主要出口至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主要出口地区为山东、云南、辽宁、甘肃、陕西。 从价格走势及成本收益来看,受2018年苹果减产因素影响,2019年上半年苹果批发价格大幅上涨,随着2019年、2020年苹果产量恢复增长,苹果批发价格呈下降态势。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亩苹果种植总成本普遍在2426.26元~7575.61元之间,平均水平约4904.82元,成本结构均表现为: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成本;每亩产值间于4153.07~13243.05元之间,平均水平为7518.84元;每亩净利润普遍在385.49~5743.76元之间,平均水平约2614.02元;每亩成本利润率普遍在8.94%~119.84%之间,平均水平为53.29%。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